本书对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不仅能够拓展视野,加深思考;而且作为一种现代学术知识。对于一般知识青年和读者大众而言,也会增长见识,大有裨益。本书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中西诠释传统在理解方法论上的基本差别,即它们分别基于语言中心论与文字中心论,并由此而建立了倾听哲学与观的哲学。潘德荣,男,1951年6月29日生。德鲁尔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际本体诠释学学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哲学以及中、西方诠释学比较。已发表有关这一方向的中英文论文有“现代诠释学及其重建之我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理解,解释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等数十篇,独撰的著作有《诠释学导论》、《文学与诠释》。中国历代以来十分注重对经典的注疏与解释,包括后来对佛经的翻译与诠释,但却疏于对诠释现象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诠释学研究,以推动中国传统的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化,乃是一种富有学术价值的探讨。本书就是一部阐述中国诠释传统,并进行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立足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以及训诂传统,对《易经》解释传统的特征、朱熹的解释理论以及成中英、博伟勋等人的现代诠释理论进行剖析与梳理,为读者勾勒出了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诠释基本状况与特点。作者通过比较研究,进而向我们揭示中西诠释传统在理解方法论上的基本差别,他们分别基于语言中心论与文字中心论,并由此而建立了倾听哲学与观的哲学。这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