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丛书,精选了欧美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长期使用的经典教材,其中大部分教材都经过多次修订、再版,不断更新,滋养了几代学人,影响极大。因此,本套丛书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权威性、全面性、时代性以及前沿性。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地球村”,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并将继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与传播业在技术层面上用极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近成熟的新闻传播界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然而,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和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盲点。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在硬件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在软件、教育上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任务。有鉴于此,本套丛书书目与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相配套,特别适合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教学使用。如传播学引进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新闻采访学引进了《创造性的采访》、《全能记者必备》,编辑学引进了《编辑的艺术》等等。本套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不仅具备逻辑严密、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论证,还列举了大量案例、图片、图表,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非常详尽、具体、可行。其中多数教材还在章后附有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相关参考资料等,便于读者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本丛书也适用于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为了满足广大新闻与传播学师生阅读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教材的迫切愿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选取了丛书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几种进行原文影印,收入“新闻传播学英文原版教材系列”中,读者可以相互对照阅读,相信收获会更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序:获奖记者是这样练成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的作者在导言里写道:“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遵循这两条原则,你将造就出获奖记者。”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特征:在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当看着电视和碟片长大的人们越来越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今天,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看见”就成了新闻写作的目标之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涌向读者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注意到你的报道、“令读者在乎”你的报道是所有记者面临的挑战。这本训练教程帮助记者实现写作目标、帮助记者去迎接挑战,堪称一本实用的教材和工具书。在翻译和审校本书的过程中,译者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获奖记者是这样练成的:第一步:掌握基本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掌握基本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是初学者的目的,是优秀记者的基本功。获奖记者的获奖作品则是对基本理念和范式的极致发挥。写作从哪里开始?写作始于理解不断变化的新闻特性。这是作者传达的第一个理念。作者在第一部分就较为充分地讨论了21世纪的传播环境及其对新闻特性的改变,并特别强调新闻特性不变的方方面面。写作全过程包括信息采集阶段。这是作者传达的另一个理念。因此,作者用第二部分的四章专门讨论信息采集的关键环节。新闻写作不仅仅是写作本身,新闻写作者需要懂得并学会处理新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伦理问题、多元文化的敏感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理念,作者专门用三章讨论“媒介问题”。这是一本训练教程。因此,作者系统地介绍了一整套采写方法和基本模式——从寻找信息源到选择报道结构。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可以当作易记易行的工具使用,如GOAL采访法和FORK写作程序。作者还特别强调写作规范的重要性,并列举了《美联社规范和防止诽谤手册》的重要条目。这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西方媒体的写作规范。第二步:感悟采写之精髓。作者将自己在实践和教学中感悟到的采写精髓和大量优秀记者感悟到的采写精髓汇集于本书各个章节。这些感悟是对新闻人经验和思想的浓缩。其中一些感悟也许会让读者受益终身。例如:●不要怕冒险。尝试新风格。不愿意冒险的作者其实要冒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平庸。●记者需要的是细节,细节,细节。●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不要提交你自己都不愿意读的报道。如果你的故事讲得好,人们就会想读。如果你认为多数人不想读这篇报道,就把它缩短一些。●在电视新闻写作中,你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不是考虑什么内容可以写进去,而是判断什么内容应该舍弃。●我一直都不理解那些老觉得报道警事新闻是最没意思的工作的年轻记者们。警事新闻都与人相关,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什么使他们变成英雄或者残忍的凶杀犯。警事新闻包含这一切:贪婪、性、暴力、喜剧和悲剧。●你要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第三步:赏析优秀作品。采写的基本模式和规范可能是枯燥的,而优秀作品却是鲜活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将写作原则化为无形。不断从这种无形中去体会写作的神韵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即便不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优秀作品也是一件极其愉快的事情。案例丰富而精彩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精选数百家媒体的优秀报道汇集于本书,并一一剖析,可见其良苦用心。而尽可能再现原作品的风格与韵味是译者的追求。例如,第14章收入了一篇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特写作品之一——关于肯尼迪遇刺的报道。文章这样描写美国人对总统遇刺的反应:从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传来的消息刺痛了这个国家的心。在街道上、在办公室里、在家里、在商店里、在餐厅、在展厅、在教室、在董事会、在高速公路、大草原、海洋和山顶上,在没有尽头的人口拥挤或稀疏的地方,无论近处和远处、白人和黑人、共和党和民主党、管理人员和劳动工人,那个消息传来了,刺痛了这个国家的心。丈夫告诉妻子,妻子告诉朋友,老师告诉学生,司机停车收听车载广播,陌生人告诉陌生人。噢,不!我们从因震惊而停止跳动的心底哭泣,我们因为不愿接受那个消息而哭泣,但那个消息咆哮而来,那是真的,真的,真的,不相信的念头融化在眼泪里。肯尼迪之死是国家悲剧,震撼着全美人民的情感。第25章收入的三兄弟同时死亡的个人悲剧同样牵动着很多人的心。美联社记者写道:密苏里州巴克纳留下来的太少了。一张红色的情人节卡片,上面镶着金线边,卡片的寄言是“我爱你,妈妈”。还有一篇用铅笔一笔一划地抄下来的感恩小品文,文章作者说他非常感激他的家庭,因为“有那么多人爱我”。第三件东西是一本儿童“生活故事”书,其中单独留出了几页空白,目的是把将来的冒险故事填充进去。查德·尤金·格雷吉,12岁;阿伦·韦恩·格雷吉,11岁;史蒂文·道格拉斯·格雷吉,8岁。在2月4日那个寒冷的下午,三兄弟在暮色中死在了一起。第四步:练习,练习,再练习。优秀记者从天赋中获得潜质,但更懂得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将潜质变为现实。读者从本书所选的报道中、从作者的讲述中可以体会到那些获奖记者所付出的种种努力。第6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对血迹的描写使报道与众不同。一个女人向自己的男友开枪。她的男友逃到附近的商店求救,两小时后,这名男子死于医院。这些情况对于刑侦记者马莎·米勒来说只是最基本的报道内容。当马莎来到现场时,她注意到了地上的血斑。最初,马莎用一角银币(dime)去比量血斑,发现血斑比硬币要大一些,于是她用一枚大一点儿的五分镍币(nickel)再试,大小刚好合适。接着她又数了数血斑的数量。马莎用硬新闻的手法写导语。她写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男友开枪并杀死了男友。在文章中间,她这样写道:布朗被数次射中后,摇摇晃晃地出了公寓,经过两个房子后到了维吉尼亚街上的“路站”便利店。在他经过的人行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1个五分镍币大小的血斑。写作教练告诉你要学会观察,但现实中的观察却需要记者自己去摸索。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际采写练习才能练成一名优秀记者。而有一位写作教练陪伴身边可能会让你减少失误,使你的练习更有成效。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书旨在替代写作教练的角色,即在预见作者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上文字是译者所认为的练就优秀记者的四个步骤,也可以看做是阅读本书的四种角度。钟新2004年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