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蒋家俊教授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文集。全书共收入48篇论文,时间跨度从1953年到1995年。为了能体现经济理论随时代而发展的过程,所收入的文章,均未加修改,一律按原文发表时间先后编排,从中可以看出每篇文章在当时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必然带有的历史烙印和历史的局限性。本书对经济理论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具有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作者简介::::::::::::::::::::蒋家俊,1924年月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1950年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班毕业。曾任复旦大学经济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近50年,先后主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1978年起担任南方十六所大学合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主编,前五版累计发行一百多万册、1988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1994年出第六版,改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其他主编的著作有:《社会主义价格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合编的著作有:《资本和剩余价值》、《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合译的著作有,《资本主义总危机》、《非生产领域经济学》等。先后发表经济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曾多次获得各种优秀学术论文奖。在复旦大学经济系,指导硕士研究生共50余人。1977年以后。曾任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理事、中国价格学会理事、中国高校价格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价格学会副会长、上海劳动学会副会长、上海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学会顾问等。业余爱好书法,是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成员。★书摘::::::::::::::::::::目录前言1957-1959年论自由市场农副产品的价格问题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供需关系略谈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水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学习札记1960-1961年为什么能够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相结合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和工业的相互关系试论农业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和使用谈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论发展小商品生产的意义和作用论发展生产和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1962-1963年论等价交换原则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试论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的探讨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谈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和以农轻重为序的关系关于农业再生产理论的几个问题1978-1979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是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办事――重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80-1981年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客观性的再认识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1983-1984年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效益的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关于脑力劳动者的工资制度改革问题从实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怎样学习政治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体系结构的探讨1985-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生产部分体系结构的探讨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关于始点范畴和主线问题关于知识分子的劳动报酬与工资制度的结构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讨1987-1988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价格改革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工商行政管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论我国价格体制改革及其目标模式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1989-1990年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与价格体制改革治理经济环境和深化价格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的回顾和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和价格体制改革1991-1995年深化中国价格体制改革刍议论搞活大中型企业中的价格问题江南经济开发问题刍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股份合作制是深化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抑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