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不平等性不断扩大,产生了城市低收入群体。这种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贫困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经济学论坛的热点之一。1990年前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未受到足够重视,“扶贫攻坚”的工作重点是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开始正视城市贫困问题,经济学界也开始了相关的研究。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城市贫困问题十分重视,高层领导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关心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是关系到人心向背、政权兴亡的根本性问题。本书力图对我国近年来的城镇贫困的成因、历史、现状和救助等问题作较科学和系统的研究。本书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强调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数量方法的应用。收入不平等性是贫困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本书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入手进行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研究了收入分配的理论和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数量方法。我们将收入分配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概念理论学化,特别阐述了收入分配的数学学描述形式、收入分配差距的度量指标,以期为全书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应用有关上述的理论以及建立的度量收入分配差距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在发达国家,所得税是收入再分配的有力工具,也是反贫困政策设计的工具之一,我们在第四章、第五章讨论了累进所得税问题。在第四章我们证明了通过累进所得税税率安排,可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并以实际资料验证了英国累进所得税的确具有对收入的再分配效应;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五章就个人所得税税制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第六章讨论了贫困者的界定方法、贫困程度的度量指标、反贫困效果的测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城镇贫困问题作了实证研究:应用贫困评价指数计算城镇贫困指数,应用一般化洛伦兹曲线对福建省四个地区的贫困程度作了比较,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各省市(西藏和台湾因数据不足未作统计)的贫困程度进行比较和排序。第七章研究了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特征与变化趋势。第八章是对城镇贫困问题进行典型调查的报告和分析。通过入户调查、问卷、座谈与个别访问等对贫困群体规模、特征、变化趋势及救助情况等作调查分析。第九章阐述了消除贫困的根本是注重人的发展,扶贫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援助唤起或增强贫困者脱贫的意识,并使得他们具有恢复获得增加收入机会的能力;提出在城镇反贫困中要充分利用城镇教育资源的优势,实施教育扶贫。第十章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讨论城镇反贫困的问题。第十一章从失业保险的角度讨论了城镇反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