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什么是禅的真义和精髓?20世纪中、日两位大学者胡适和铃木大拙曾囚共同的研究兴趣而建立了学术友谊,但两人又因对禅宗真义理解的分歧而有过至死也未能了结的激烈论辩;这一桩世纪学术公案,实实在在能说明对禅宗精髓的把握确非易事。慧能一派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救外别传,因此而引出了一系列的歧义、误解和争辩-其实,所谓”不立文宇”并不是不要文字。否则,何以解释那成千万、上亿字的禅宗历史典籍的出现并传存至今?不立文字,一般可以理解为不依赖、不拘泥、不胶着于文字的表述和解说(更高的境界当是超离文字的知解)。为此,禅宗历史典籍要读,今人谈佛论禅的文字也不可不读,且不说今人文章不容置疑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品位,仅语言习惯和时代气息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本书共收录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僧人和作家三十二人论禅的文章五十八篇,分为上下辑,按作者生年先后为序编列上辑为散文随笔短论之类。作者身份不同,视点不一,但无一例外地抒写了自己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感悟与理解。灵与肉,生与死,哀与乐,祸与福,等等,哲人的思考,禅者的超脱,文士的想象,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远或近,表现出了一种与禅意识一致的审美情趣,一种对佛教文化的亲和:其艺术品格,大多冲和平远,逸雅清致,在喧嚣的俗尘中,为读者带来一份性灵的体悟,一丝菩提的清凉,一瞬身心的安顿。这也许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慈航昔渡吧!需要说明的是.一些作者抒情写性,笔随情至,文章巳不为禅宗所固而泛叙佛禅之意了:除此。本书还围绕奉持南山律宗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选收了一组纪实文章,亦可从感性上帮助读者对参禅礼佛的了解和体悟。禅学的教理虽玄奥,但并非不可解读。下辑的理论文字集中在对禅理的解读上,哲学家和禅师学者们为阐明佛学之义理(禅理),或直陈禅宗要义真髓,或勾勒禅宗的演化过程、嬗变轨迹,或探究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揭橥中国禅宗的实质和义旨.大致反映了中国现代禅学的研究成果和深化进程,算作“禅宗入门”吧。今人参禅似乎并不重在修持禅定的佛家终极目的,而更钟情其道德实践,净化情性乃至健康身心,“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无论是对禅趣的抒写,还是对禅宗真义的探讨,抑或对参禅入门的导引解说,文章因作者而有别,品阅也因读者而生异。但能以禅而结缘,囚文而生悦,则编者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