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认知世界,情则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艺术的审美情趣映照出人的品味,而其建构总是植根于人文的根基,诚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亦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功用在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就很难体味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无趣的人就很难欣赏诗歌;诗是爱心的土壤,没有赤诚、缺少关怀的人就很难理解诗歌。故孔子言:"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只有"温柔敦厚而不愚",才能通于诗而达于人惰,属于真正成熟的明理之人,这亦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通过诗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而且,诗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启发我们迸发审美创造的灵感,助于通过触动心灵,移情陶性,促进健康而活泼的人格养成。今天,我们无论读诗还是写诗,其目的并非在于培养诗人,而在于唤起人性中美好的情感,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心田,培养我们对世对事对人真诚的关怀,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激活当代理想人格的建设。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孔子是"诗教"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夫子所倡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所至,便是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浩如烟海的佳作经典如连绵不绝的艺术长廊,是蕴藏在无数国人心中无形而永恒的雕塑和建筑。萌生于这种社会土壤的《千家诗》,作为流传甚广的启蒙通俗读物,荟萃了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千多年来,通过历代传递性的诵读,在人们心中的文化深沉厚重,深远地影响了民族心理性格的构成。夜阑人静时分评析《千家诗》,在己亦是一种心灵陶冶。从诗中体味古人情境心理,如走马千年:从诗中观想纷繁世事,似有感悟,愿吾侪能与共享。我们生于兹长于斯,感受《千家诗》的精神滋养,当像一株成熟的庄稼,永远感恩脚下博大慷慨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