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课题表现技法(修订版)

建筑设计课题表现技法(修订版)

建筑设计课题表现技法(修订版)

定 价:¥25.00

作 者: (日)吉田研介著;王英健译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建筑设计

ISBN: 9787111150992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9cm 页数: 110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建筑设计表现图的绘画步骤,详尽阐述了建筑设计课题的表现技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要点,表现技法、立体描绘、加阴影、上色、运用电脑、徒手描绘等方面的技巧。实用性强,对学生掌握建筑设计课题的表现技法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是一本优秀的参考书。本书读者对象为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及设计人员。前言图就是一切对于学生的设计课题和设计竞赛来讲,图所表达的内容就是一切。图本身就是决定胜负的东西。所有的思考都要明确地体现在图面上,而且必须具有强烈的感召力。由于无法看到实际建成的自己的作品,图面上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作品”。有不少学生经常在中途评图时很雄辩,面对潦草的、难以理解的设计草图侃侃而谈。听起来的确很有意思,但看了最后提交的作业以后,经常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图面上连当初所说内容的一半都不到。有的是因为不成形,有的是因为没表达好。拿毕业设计为例,从草图阶段就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会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但对只看到过最后作品的老师来说,如果图面不清楚的话就没有多大意思了,这样是不行的。也许是有些极端的做法,笔者在学生的方案有个眉目时,就让学生把图面的总体布置和要画的图纸内容计划好。设计课题是有期限的,如果最终无法表达的话,对概念的过分思考就是浪费时间。理想的过程应该是先将设计构思考虑完善,然后再想如何表达的事。但在现实中,光考虑概念,最后表达不完整的事例很常见。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方案,在草图上反复做草图是比较简单的事。如何使自己的设计构思图面化而且被别人理解是个难事,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只要建筑是通过形来表现的,头脑和手就必须平衡。难道表现方法比内容更重要吗?学生会以“图画的好就得高分”“透视图画得好就行”等来表达对教师评分的不满。学生的说法其实是:“难道设计课题的表现比内容更重要吗?我的内容好,但那家伙的图画得好就得了高分,这不是很荒唐吗?”当学生的时候笔者也这么想。但是如今,自己是给分者。在此用以下两点来回答上述不满。“我的内容比那个透视和图画得好的家伙强”是个说法,但问题是,是否只是你自己认为自己的内容好?!即便自己的内容好,但没表达出来也是常有的,也就是说表达不行。当然,这里不是在说图不漂亮不行。以后还会提到,并不是说不花工夫不花钱就表达不出内容。不管怎么说,第一目标应该是将内容正确、易懂而且完整地表达出来,没表达出来就等于零,然后是第二个回答。乍一看第二个回答和上一个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建筑这种东西不能通过声音或者文章来表现,必须用形来表达。所以在视觉表现的方方面面应该赋予极大的注意。对于观者的“眼睛”必须激烈诉说、强烈吸引。在这方面花的意念和力量与建筑本身(内容)是深刻联系着的。无论如何要将自己的构思向他人表达,从这里可以看出表现手段的影响力有多么大。换句话说就是,在设计中,表现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所以,表现训练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一般设计竞赛等专业人士互相竞争的场合,当然是不能褒奖没有内容的表现,但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光表扬表现技巧也是可行的(完全无视表现的老师也有)。但请不要误解的是,相对内容来讲,更重视表现的做法并没有错。本书的目的这本书光谈表现,原则上不涉及内容。内容和表现必须一致是当然的事。优秀的建筑家们都有自己独自的表现手段,从图面或者透视就一眼能发现“文如其人”般的个性。那些优秀的表现其实是和他们的作品相吻合的。看了那些优秀作品,人们会有一种非此表现方法莫属的感觉,其实表现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在此,本书光把表现抽出并细分观察,也许会被认为是在走邪路。但本书的目的是要强调表现手段,也就是手的训练。在训练的开始,模仿甚至抄人家的方法就可以。在此过程中,自己的表现手段是和自己的作品同时形成的。基于这种考虑,本书尽可能多地收集了一些实例。这些实例并非为学生做示范的专家的东西,其中大多数就是借用学生本身的作品。既有低年级的基本功,也有毕业设计作品,当中还有令专家称赞的优秀作品。但是,见到优秀作品,不能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去看人家的毕业作品展览,简直是太棒了,令人震惊!唉!看来咱是没戏了,结果连抄都不抄就放弃了。这样就太没志气了。不都是学建筑学的吗?!抄得像应该还是可以达到的。好了,现在就开始吧。修订版说明建筑表现在变化着。过去的十年里,不光是学生的作品,专业人员的以及杂志上的图面表现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原因之一是建筑自身的变化。比如说最近不分墙窗,全体透明的建筑在流行,由此就出现了不分强弱浓淡的表现风格。这也没错,因为本书一开始就写道,图面表现应该和建筑的内容和个性相呼应。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电脑的普及。学生也在装备这种“兵器”,是否能将电脑运用自如,在表现上产生了决定性的差异。尽其所长还是好事。驾御电脑,毅然决然将自己想说的表现出来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此之前就不需要画什么了吗?也就是说,如果知道了如何将实际三维的物体在二维的图纸上表达就没什么问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在混沌中将画面装饰一番,什么也表达不了。还是要学点基本功。本书应该在这方面作出了回答。吉田研介2003年7月

作者简介

  吉田研介(YOSHIDA KENSUKE)1938年 生于东京1962年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理工学部建筑学科1962-1964年 就职于竹中工务店设计部1964-1966年 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工学科1966-1970年 多摩美术大学设计专业客座讲师1983-1986年 早稻田大学建筑学科客座讲师1967年 开设吉田研介建筑设计室1967年 任东海大学建筑学科讲师,后任副教授1985年 任教授,至今主要著作“居住空间图集·居住空间设计的锦囊”(合著)彰国社“建筑施工图绘图技法”(合著)彰国社“建筑师的住宅论”鹿岛出版社“建筑师之路”TOTO出版社协力人员吉田纪子浅进丈辅田中友章 村井正昭井上 玄

图书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总平面图的基本要点
总平面图举例1
总平面图举例2
总平面图举例3
总平面图——名人作品
总平面图——名人作品
平面图的基本要点
平面图举例1
平面图举例2
平面图举例3
平面图——名人作品
立面图的基本要点
立面图举例1
立面图举例2
立面图举例3
立面图——名人作品
剖面图的基本要点
剖面图举例1
剖面图举例2
剖面图举例3
剖面图——名人作品
建筑表现技法
立体地描绘1
立体地描绘2
立体地描绘3
加阴影1
加阴影2
加阴影3
用铅笔精装1
用铅笔精装2
用铅笔精装3
上色1
上色2
上色3
运用电脑1
运用电脑2
运用电脑3
徙手描绘1
徙手描绘2
运用模型照片
加入文字说明1
加入文字说明2
图面布局1
图面布局2
图面布局3
图面布局4
图面布局5
图面布局6
图面布局7
图面布局8
图面布局9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媒体评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