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世界各国文化晚学盲言(上下册)

晚学盲言(上下册)

晚学盲言(上下册)

定 价:¥56.00

作 者: 钱穆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钱穆作品系列
标 签: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ISBN: 9787563346233 出版时间: 2004-06-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2cm 页数: 666 字数:  

内容简介

  晚学盲言(上下)(新版)是作者在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92岁高龄,爰题曰《晚学盲言》。《晚学盲言(上下)(新版)》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虽篇各一义,而相贯相承,主旨为讨论中西方文化传统之异同。钱先生每一题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钱先生学问之最后进境,晚学盲言(上下)(新版)实为入径;欲把握国学之精要,晚学盲言(上下)(新版)也是最好的入门。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易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时期,儒、墨二家是后来诸子各派的发端,由此分源别派,旁通四达,互相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月、父母、志学、初仕、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如对晚清今文经学家如谬平、康有为等认定刘歆伪造古文经一呈,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了结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在北方学术界一举成名。。此外,钱穆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之学、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 钱穆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晚年的钱穆比较偏重于文化哲学的研究,并就中西文化的问题作了很多深入的思想考,在其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于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中,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体认,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即在此。”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图书目录

    序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体与部分
   二 抽象与具体
   三 时间与空间
   四 常与变
   五 自然与人文
   六 变与化
   七 道与器
   八 物世界与心世界
   九 道与理
   一○ 中庸与易简
   一一 质世界与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阴阳面
   一三 灵魂与德性
   一四 大生命与小生命
   一五 天地与万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一六 国家与政府
   一七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与学
   一九 政党与选举
   二○ 权与能
   二一 国与天下
   二二 政治与社会
   二三 群居与独立
   二四 群与孤
   二五 中国家庭与民族文化
   二六 中国文化中之五伦
   二七 五伦之道
   二八 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
   二九 中国文化传统与人权
   三○ 简与繁
   三一 尊与亲
   三二 色彩与线条
   三三 礼与法
   三四 教育与教化
   三五 操作与休闲
   三六 生命与机械
   三七 共产主义与现代潮流
   三八 道德与权力
   三九 道义与功利
   四○ 创业与垂统
   四一 帝王与士人
   四二 风气与潮流
   四三 自然与人为
   四四 组织与生发
   四五 雅与俗
   下篇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四六 生与死
   四七 乐生与哀死
   四八 性与命
   四九 平常与特出
   五○ 公私与通专
   五一 公私与厚薄
   五二 情与欲
   五三 天地与心胸
   五四 己与道
   五五 心之信与修
   五六 为己与为人
   五七 性情与自然
   五八 手段与目的
   五九 传统与现代化
   六○ 历史上之新与旧
   六一 辨新旧与变化
   六二 内与外
   六三 安定与刺激
   六四 器与识
   六五 孟子论三圣人
   六六 中与和
   六七 人物与事业
   六八 知识与德性
   六九 学问与知识
   七○ 知识与生命
   七一 知与情
   七二 修养与表现
   七三 为政与修己
   七四 进与退
   七五 积极与消极
   七六 存藏与表现
   七七 入世与出世
   七八 宗教与道德
   七九 平等与自由
   八○ 文与物
   八一 静与减
   八二 广与深
   八三 多数与少数
   八四 福与寿
   八五 同异得失
   八六 德与性
   八七 尊与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观与主观
   九○ 理想与存养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