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天堂》是一本“有关书的书”(bookaboutbooks),谈的是我在西方书世界中的见闻。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本“有关书人的书”(bookaboutbookpeople),也是一本“有关书地的书”(bookaboutbookplaces),因此书中的义章粗略分为两大篇:BookPeople、BookPlaces。这个二分法主要是为了编辑与阅读的方便,两者并非相互排斥(exclusive),而是相互包容(hdU幻*e)。例如《爱书人的金矿》虽然指的的是北加州的内华达郡,但也是...作者简介: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教书与写书为志业的女书人。在台湾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十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学,却在厂博士论文时,发现自己喜爱古登堡曳甚于亚里上多德,自此抛弃哲学,投身与书相关的行业。曾任职出版社总编辑、出版顾问、书店创意总监等职,现在寺事写作,长期于海峡两岸报刊撰写书话专栏,余暇并于学院授课,为出版社规划书系。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外旅行,为的是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到处觅书、翻书、买书,与各地书人聊书、品书。家居时则爱漫游网络,通过电子邮箱(bookworm@ms9.hinet.net)和其他书虫互通声息,交流见闻。著有《书店风景》,为华文世界第-本报道西方书店的专书。作者自述:这些年我持续地将个人在西方书世界中的见闻纪录下来,并整理成《书天堂》一书,这是一本“有关书的书”(bookaboutbooks),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本“有关书人的书”(bookaboutbookpeople),也是一本“有关书地的书”(bookaboutbookplaces),因此书中的文章粗略分为两大篇:BookPeople(书人)、BookPlaces(书地)。这个二分法主要是为了编辑与阅读的方便,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包容。在书天堂里,people、places、books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书天堂》当然更是一本旅游书、一部爱书人为书走天涯的纪录片。我本是一个孤僻、有自闭倾向的人,唯有与书相关的话题才能引发我的兴趣与热情,我因此非常赞同英国十四世纪的德伦主教(BishopofDurham)理查德?德伯利(RicharddeBury)在他传世之作《书之爱》(Philobiblion)中提到的一段话:“凡是与书有任何关联之人,不论性别、阶级、职位,都最容易敲开我们的心门,而且获得我们的热情与偏爱。…….藉由那些像是磁铁般吸引书籍的人,我们得以进入渴望的知识殿堂并拥有无数的好书。”“书”的定义虽然因时间与科技的演进而改变,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一辈,或许迷恋电子书更甚纸本书,但无论是身处西方或东方、旧世代或新世代,无论是翱翔于书天堂或任天堂,文字是亘古的桥梁、阅读是共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