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传记中,笔者对秉方的坎坷人生,表示同情;对秉方的艺术成就,表示敬重;对秉方的后继有人,表示欣喜。作为一个正直作者,这是最起码的良心。有人以为秉方没有“大师”的职称,而非“大师”也,没有必要大花笔墨为其著书立传。笔者以为:没有职称但有真才实学要比有职称而无真才实学要好。那种只凭“学历”、“文凭”的偏颇之举,耽误了多少有用之才!令人心痛!秉方虽无“大师”职称,但有真才实学,凡是懂得竹刻艺术的人,见了他的留青竹刻作品,都会毫不犹豫地称赞说:“他是真正的大师!”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是秉方一个人的悲哀。因为,不仅仅是职称评审,各类评奖、工资评定、职务升迁、乃至司法等方面,类似的不公正,却以冠冕堂皇的程序,让多少人哭诉无门。难道我们不应该反躬自省吗?当你读完本书后,从中会悟出不少真谛,有利于我们做人和处世。笔者以为:创造人生是激情、意志和智慧的结晶。没有激情,人会颓废;没有意志,人会凋零;没有智慧,人会平庸。因而,人生要磨练,人生要积淀。秉方的艺术成就到了这一步,想收藏他作品的人当然不少,尽管艺术已走向市场,但他始终坚持以技艺研究为主要目标,对登门求购者的介绍完全是学术性的,不仅不积极夸耀作品,反而说: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得意之作是有限的。他对自己的作品评价是得意之作少数,代表作品多数,应酬之作部分,并对早期作品一件件批评。凡有人向他求购一件作品,他都会认真考虑,必须物有所值。所以登门者都认品太少,能收藏到他的作品者也就寥寥无几。因此,往往处理不当,就做难人,他能理解别人,但有些人达不到私欲就不肯谅解他,对他产生这样、那样莫名的看法。现实中正直者往往被人误解,虚伪者常常获得信任,这种现象也许是无法改变的。作为出版了多部长篇f轨己文学的作者,以为:传记文学的职能,不仅要写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还要着力描述这个人有关的生存环境,刻划与这个人有关联的群体,乃至真实地描述出这个时代的历史缩影。笔者正是为实践这个宗旨而作出了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