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与数据通信网络服务基于分组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基于分组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基于分组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定 价:¥36.00

作 者: 张继军,高鹏编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563508594 出版时间: 2004-06-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6cm 页数: 323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下一代网络是基于分组技术的网络,而能否有效保证分组网络承载多类型业务时的服务质量,则是通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关键。本书从多个方面对分组网络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ofService)保证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论述。首先,介绍了QoS保证的一般性问题,包括基本概念、技术发展、标准化组织的研究工作、应用性能需求、性能参数、网络性能和QoS分类等,并介绍了一个通用的QoS体系结构框架。其次,分析了两种基于分组的网络(IP网络和ATM网络)的QoS保证问题,并对其他一些网络技术(如以太网、RPR等)在QoS保证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三,介绍了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第四,介绍了Ip网络QoS策略控制方法和移动网络的QOS保证问题。最后,分析了3个实现分组网络端到端QoS保证的例子。本书系统地收集了目前国际上有关分组网络QOS保证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资料,并总结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通信网络研究、系统设备研究与总体规划工作的经验。本书选材新颖、内容详尽、系统性强,可作为理工院校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电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或自学参考书。序多年来,从三网融合到下一代网络,人们对在电信网中构建统一的基于分组技术的承载网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分组网络以其固有的带宽分配灵活、带宽利用率高等特点在通信网络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其QoS保证能力不足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严重的瓶颈,制约了分组网络(特别是IP网络)在电信运营领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和电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量的业务类型丰富的应用开始需要由分组网络承载。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实现分组网络QoS保证的难度。正因如此,众多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内外研究机构都对如何实现分组网络承载业务的QoS保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一般来说,产生QOS问题的原因是业务流量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和网络实际能够提供资源之间的不匹配。当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超过了网络实际供给能力时,业务的服务质量将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为了实现分组网络端到端的QOS保证,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实现网络资源的最大利用;·有效支持在网络业务端到端范围内高度分布的智能和多种应用类型;·有效支持网络业务端到端范围内的多个管理域的协同工作;·实现在网络业务端到端范围内多种网络技术和QOS控制机制的并存和互操作。时至今日,有关QoS保证技术问题的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完全成熟尚有待时日。但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对这一领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进行及时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分组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一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目前国际上有关分组网络QOS保证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无疑将对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通信网络的服务质量问题,积极寻求和部署更好的解决方案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前言从2世纪8年代至今,分组网络以其固有的带宽分配灵活、带宽利用率高等特点在通信网络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分组网络(如Internet)的超常规发展,网络承载的业务类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例如,远程医疗强调业务提交的准确性,但对业务端到端的时延和分组的时延变化(如抖动)要求不高;与之相对应的是,IP电话要求有尽可能小的业务抖动和时延性能。下一代网络是基于分组技术的网络,而能否有效保证分组网络承载多种类型应用时的业务服务质量,是通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关键。服务质量是服务性能的综合体现,这种服务性能决定了网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业务用户的要求。一般来说,产生QoS问题的原因是业务流量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和网络实际能够提供资源之间的不匹配。当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超过了网络实际供给能力时,业务的服务质量将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此时,我们需要根据业务类型及其对服务质量要求的不同,采用适当的QoS控制机制,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当前,众多国际标准化组织、研究机构都对如何实现分组网络承载业务的QOS保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已经定义、规范和应用了多种类型的控制机制,如基于服务优先级的接入控制、拥塞反馈、流量的计量和测量、QS选路和流量工程、QS策略及策略配置、排队和调度、资源预留(如RSVP)、服务等级管理、服务费率表征和流量标识等;同时,作为当前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各项新的QoS保证机制的提出及对已有技术的改进也层出不穷。熟悉并在网络建设中适当地应用这些技术,对于提高分组网络的QoS保证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本书分11章。第1章对QOS相关问题作了概要性的介绍,包括基本概念、技术发展,以及从事S研究工作的主要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第2章自顶向下地介绍了站在端用户角度对多媒体应用的性能需求和QoS分类、QOS参数,以及ATM网络和IP网络的网络性能参数、指标和QoS分类等问题。第3章介绍了目前皿-T正在讨论规范的一种由多个对应于不同网络控制机制的构件模块组成的基于分组网络的QoS体系结构框架。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了Ⅳ网络、ATM网络,及其他一些网络技术的QoS保证问题。第6、7、8章围绕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进行介绍。第9章分析了IP网络的QoS策略控制方法。第1章介绍了移动网络的QoS保证问题。第11章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3个实现端到端S保证的例子。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作者的博士导师赵梓森院士的指导和帮助,范志强同志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书中涉及的部分Qo$保证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书中某些观点和论述难免有谬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4年4月于武汉

作者简介

暂缺《基于分组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QoS概述
1. 1 QoS的基本概念
1. 1. 1 QoS的定义
1. 1. 2 通用的QoS模型
1. 1. 3 描述通信服务质量的框架和QoS的4个视角
1. 1. 4 SLA. 服务生命周期和QoS
1. 2 QoS技术的发展
1. 2. 1 网络容量的超额供应
1. 2. 2 QoS保证的分层实现
1. 2. 3 基于ATM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1. 2. 4 基于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1. 2. 5 基于策略的QoS控制方法
1. 2. 6 移动网络的QoS
1. 2. 7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1. 2. 8 端到端的QoS保证和QoS信令
1. 3 网络安全
1. 3. 1 网络安全的基本涵义
1. 3. 2 网络安全的层次结构
1. 4 从事QoS技术研究及标准化的相关组织及其活动
1. 4. 1 ITU-T
1. 4. 2 Internet工程任务组
1. 4. 3 EURESCOM
1. 4. 4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1. 4. 5 QoS发展组
1. 5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通信QoS分类和性能参数
2. 1 端用户多媒体应用的性能需求和QoS分类
2. 1. 1 用户驱动的性能需求和关键性能参数
2. 1. 2 不同应用关注的性能指标
2. 1. 3 端用户QoS分类和性能需求
2. 2 QoS参数分类
2. 2. 1 基本概念
2. 2. 2 依赖参数和独立参数
2. 2. 3 独立于服务或技术的QoS参数
2. 2. 4 和技术或服务相关的QoS参数
2. 3 ATM网的网络性能参数. 指标和QoS分类
2. 3. 1 ATM网的物理层性能要求
2. 3. 2 ATM层信元传递事件的定义
2. 3. 3 ATM层的网络性能参数
2. 3. 4 ATM层的网络性能指标和QoS分类
2. 3. 5 ATM业务分类及其和ATM层QoS分类的对应关系
2. 4 IP网络性能参数. 指标和QoS分类
2. 4. 1 IP网络性能的通用模型
2. 4. 2 IP网的网络性能参数
2. 4. 3 IP网的网络性能指标和QoS分类
2. 4. 4 IP网络性能指标分配
2. 4. 5 区分服务的服务分类和IP网络QoS分类的对应关系
2. 5 ATM网络与IP网络QoS分类. 网络性能的对应关系
2. 5. 1 ATM. IP网络QoS分类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的矛盾
2. 5. 2 ATM网络的QoS分类对IP QoS的支持
第3章 分组网络的QoS体系结构框架
3. 1 QoS构件模块和体系结构框架
3. 2 控制平面机制
3. 2. 1 接纳控制
3. 2. 2 QoS路由
3. 2. 3 资源预留
3. 3 数据平面机制
3. 3. 1 流量分类和分组标记
3. 3. 2 流量整形和流量管制
3. 3. 3 排队和调度
3. 3. 4 拥塞控制和拥塞避免
3. 3. 5 队列 缓存 管理
3. 4 管理平面机制
3. 4. 1 服务等级协议
3. 4. 2 流量的测量
3. 4. 3 流量恢复
3. 5 QoS信令
3. 6 安全问题的考虑
3. 6. 1 数据平面的安全考虑
3. 6. 2 管理和控制平面的安全考虑
3. 6. 3 QoS信令的安全考虑
第4章 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4. 1 IP QoS简介
4. 1. 1 传统IP分组传送服务与QoS控制技术的引入
4. 1. 2 IP QoS模型
4. 2集成服务模型
4. 2. 1 背景
4. 2. 2 RSVP协议机制
4. 2. 3 集成服务模型的特点
4. 3 区分服务模型
4. 3. 1 背景
4. 3. 2 DiffServ网络结构
4. 3. 3 DiffServ服务类型定义
4. 3. 4 实现DiffServ的相关技术
4. 4 集成服务模型与区分服务模型的互操作
4. 5 引入MPLS对网络QoS保证能力的增强
4. 5. 1 概述
4. 5. 2 MPLS流量工程对QoS的改进
4. 5. 3 MPLS与区分服务模型的结合
第5章 其他类型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5. 1 ATM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5. 1. 1 ATM网络的流量模型和QoS分层控制机制
5. 1. 2 ATM的网络资源管理
5. 1. 3 连接接纳控制
5. 1. 4 用户参数控制/网络参数控制
5. 1. 5 反馈式拥塞控制机制
5. 2 基于以太网的CoS保证机制
5. 3 子网带宽管理
5. 4 RPR的QoS保证机制
5. 4. 1 RPR的流量分类
5. 4. 2 RPR的带宽预留机制
5. 4. 3 RPR的公平算法
第6章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一 --QoS路由方法
6. 1 概述
6. 1. 1 流量工程模型
6. 1. 2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6. 2 基于分组网络的呼叫选路方法
6. 3 基于分组网络的连接选路方法
6. 3. 1 分等级固定路由
6. 3. 2 基于时间的路径选择
6. 3. 3 基于状态的路径选择
6. 3. 4 基于事件的路径选择
6. 3. 5 域间路由
6. 3. 6 小结
6. 4 QoS路由方法中的源路由和分布式路由
6. 4. 1 源路由
6. 4. 2 分布式路由
6. 4. 3 源路由与分布式路由的比较分析
6. 5 QoS路由技术的扩展
6. 5. 1 QoS路由扩展技术的分类
6. 5. 2 减少更新负载
6. 5. 3 减少路由计算
6. 6 QoS路由度量参数的选择
6. 6. 1 度量值的选择原则
6. 6. 2 单混合度量参数路由算法
6. 6. 3 多度量参数路由算法
6. 7 QoS路由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7章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二 --资源管理
7. 1 QoS资源管理方法概述
7. 1. 1 服务类型判别
7. 1. 2 基于策略的路由表的生成
7. 1. 3 QoS资源管理的实施步骤
7. 2 动态带宽分配. 保护和预留的原则
7. 3 基于虚网络的带宽分配. 保护和预留原则
7. 3. 1 基于VNET的带宽分配/预留--网状网
7. 3. 2 基于VNET的带宽分配/预留--稀疏网络
7. 4 基于流的带宽分配. 保护和预留原则
7. 4. 1 基于流的带宽分配/预留--网状网
7. 4. 2 基于流的带宽分配/预留--稀疏网络
7. 5 分组级的流量控制
7. 6 域间Qos资源管理
第8章 QoS路由和相关的流量工程方法 三 --容量管理和运营需求
8. 1 容量管理方法
8. 1. 1 链路容量设计模型
8. 1. 2 最短路径选择模型
8. 1. 3 多时段网络设计模型
8. 1. 4 天到天负载变化的设计模型
8. 1. 5 不确定预测/保留容量设计模型
8. 1. 6 网状拓扑稀疏节点和动态传送设计模型
8. 2 流量工程运营需求
8. 2. 1 流量管理
8. 2. 2 容量管理--预测
8. 2. 3 容量管理--日和周性能监视
8. 2. 4 容量管理--短期网络调整
8. 2. 5 在线和非在线流量工程方法的比较
第9章 IP网的QoS策略控制方法
9. 1 Qos策略控制系统
9. 1. 1 概述
9. 1. 2 QoS策略控制系统的组成
9. 1. 3 目录服务器和策略服务器
9. 2 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
9. 2. 1 目录使能网络
9. 2. 2 分布式管理任务组
9. 2. 3 DMI与SNMP管理框架
9. 2. 4 Internet工程任务组
9. 3 COPS协议
9. 3. 1 COPS协议的特点和基本工作原理
9. 3. 2 COPS协议报文的格式
9. 3. 3 通信. 句柄的使用和同步行为
9. 3. 4 COPS协议的通用操作
9. 4 目录服务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
9. 4. 1 目录服务的组成和LDAP访问协议
9. 4. 2 LDAP的特点与应用
第10章 移动分组网络的QoS保证技术
10. 1 移动IP简介
10. 1. 1 移动IPv4
10. 1. 2 移动IP的路由优化
10. 1. 3 移动IPv6
10. 2 移动IP Qos概述
10. 2. 1 移动环境对移动IP中QoS的影响
10. 2. 2 移动IP QoS解决方案的要求
10. 2. 3 移动IP中QoS解决方案概述
10. 3 移动IP网络QoS框架结构
10. 3. 1 移动IP网络的QoS框架结构的要求
10. 3. 2 两层. 两级QoS框架概述
10. 3. 3 两级Qos机制
10. 3. 4 端到端QoS保证
10. 4 QoS信令和协商
10. 4. 1 RSVP对移动协议的支持
10. 4. 2 移动RSVP
10. 4. 3 基于移动IPv6移动管理信令的QoS信令
10. 4. 4 QoS协商过程
10. 5 平滑切换中的缓存管理
10. 5. 1 缓存管理概述
10. 5. 2 协议扩展定义
10. 5. 3 移动节点的操作
10. 5. 4 路由器的操作
第11章 端到端QoS保证实现举例
11. 1 例1:综合采用多类型QoS控制机制实现IP网络的端到端QoS
11. 1. 1 概述
11. 1. 2 局域网QoS保证的实现
11. 1. 3 WANQoS保证的实现
11. 1. 4 LAN和WAN的互联
11. 1. 5 小结
11. 2 例2:采用基于策略的集中控制方式实现承载业务端到端QoS
11. 2. 1 IP网络端到端的结构划分
11. 2. 2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IP网络接人部分的QoS保证的实现
11. 2. 3 IP网络骨干部分的QoS保证的实现
11. 3 例3:下一代VoIP网络的端到端QoS保证
11. 3. 1 概述
11. 3. 2 下一代VoIP网络的体系结构和QoS需求
11. 3. 3 下一代VoIP网络的QoS解决方案
11. 3. 4 MSF定义的VoIPQoS解决方案架构
附录缩略语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