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属于《旧约》中的历史书体裁,它一般被分为上下两卷,而原本只是一卷,分卷是为了使用起来方便。它讲述了从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登基(公元前970年)到犹大国灭亡(前587年)期间,共约400年的历史。它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以色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王所罗门的故事,详述他如何以极大的智慧使以色列众支派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以及为上帝修建耶路撒冷圣殿;但是他晚年沉湎女色,娶了许多外族女子,将异教神带入以色列,从而遭到上帝的严惩,以色列分为南北二国(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第二部分讲述了以色列分裂后南北二国的历史,两国由于不遵守上帝的律法,从而先后亡国,人民被掳到巴比伦,从此进入漫长的流放时期(公元70年罗马人彻底摧毁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开始流落到世界各地)。这一段历史在同时期其他民族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因而大体可信。但是它却不是忠实客观的历史纪录,因为它是以神学的观点解释历史,将历史的演进归结为上帝在幕后操作,将国家兴亡的原因归之于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列王纪》是从先知的角度叙述历史,其中所启示的教义就是:上帝对世事绝不袖手旁观,而是按照他的法度,在人类历史上不停地施行公义的裁判——这一信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极大的重创,很多原来笃信上帝的人们看到弥漫世界的屠戮惨状,无法接受这是他们一心侍奉的慈爱的上帝的作为。先知将以色列国家分裂、遭到异族侵略、奴役的原因归结为不按照摩西律法执行,而崇拜异教的偶像。事实上,人们对摩西律法早已淡忘,只是在公元621年,犹大王约西亚在清理圣殿时发现一部《圣经》残卷(见《列王纪下》第22、23章)——据历史学家考证就是《申命记》的大部分——面对严酷的局面,才进行宗教改革,对摩西律法异常严格地执行起来。之后由于亡国的惨痛,以色列人更加强调对《圣经》的信靠,从而形成了牢固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以色列民族在漫长的四处飘零中,仍然顽强不屈、能够保持民族特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