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稿,是我向省教育厅申报的“巴蜀文学研究”的结题成果。课题立项已几年了,由于有其他的事,加之此课题需要做的“普查”及资料工作任务很重,因而2001年初才得以动笔撰写。初次在电脑上写作,边学边写,进度较慢,平时还要上课,还有硕士点其他方面的事,所以一直到2002年10月才写完。近几年内,诸事丛脞,暇日无多,而书稿一旦开笔,一身主宴精力也就专注于此,所以不止抓得颇紧,连假日也不敢“全休”,而且精神也较紧张。现在一旦竣事,身心都感到轻松了,似觉苦尽甘来,这就是劳动后的幸福吧!书稿的分量不算很重,但工作量相当大,因为就巴蜀文学的内容说,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多,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也相当多,更不用说考证、鉴别、评论、组织和评述了。略为重要一点的文学家都不敢忽略,一般情况下必须查看第一手资料。有的集子本地缺藏,只有去外地借阅。幸好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近年先后还购置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在文献资料方面解决了大问题,节约了不少时间。不然,搁笔尚不知何日。所以,在拙作即将梓行时,我首先要向重视科研工作并为师生的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的校领导及图书馆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其次,省教育厅科研处为此立项,学校科研处及中文系除了督责之外,给予了很多具体的帮助,这也是令我心中感动而欣慰的。没有他们的信任与关心,我也可能不会坚持进行这项工作。第三是要感谢巴蜀书社的朋友们,没有他们热心的成全,此书不可能顺利出版。按这个课题的最初设想,书稿本打算写得还要详备一些,但限于条件,只能如此了。古代巴蜀有著作可考的本地人、外地人,数量是不少的,但力量所限,只能突出重点,写成这个样子,可以说只是一部简史。对于无法评述的一些人,我就自己所知,编写成《名录》(为求有系统,也简介已论述人物),附于书尾,也许能为感兴趣的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但限于篇幅,《名录》也只收录较为重要的人物,一些成就不高、影响不大的就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