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取材年代下限为1840年鸦片战争。二、采用原文摘录方式分列条目。三、条目分类排列,设二级类目。在每个二级类目下,按论述者的生卒年代,由远及近排列条目。四、各条目均著录原文出处。凡选自经部、史部、子部及别集者,均先著录书名、卷次,后著录篇名。凡选自总集者,则先著录篇名,后著录所见书名及卷次。先秦古籍,一般不著录作者姓名;二十五史及《资治通鉴》,除选文为史籍著作者评语外,也不著录史籍作者姓名。五、每一条目后,作简略注释,着重在人物、典故和不易读懂的词句及生僻字,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管理思想为度。不作纯文字方面的考据、训诂,有别于一般古文选注。六、在某一古籍或思想者及其言论载体第一次出现时,于注间或注后,对其生平与论述载体作简略介绍,以助于了解时代背景。七、除人名、地名及年号外,原文中的异体字,在本书条目中均直接采用通用字,不另注明。八、某些多音字,音异而字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多见者,加注汉语拼音。某些生僻字,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汉语拼音,并注直音字。凡通某字、同某字、某古字、某本字,则不注音,读某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