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辞去,逍遥独处,一生闲居。正因为闲居无事,所以才对人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索,以至于纵横捭阖,谈道论德,讲天述地,穷理究性,深有所得,从而成就庄子学派。《庄子》一书,乃是庄子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司马迁著《史记》,因为庄子多谈“无己”、“无为”之论,故而列庄子与老子之后,写成《老庄列传》。之后班固作《汉书》,采用刘歆《七略》,更把庄子列入道家者流。自此以后,老庄并称,均为道家领袖,更被道教视为教祖。隋唐之际,《庄子》一书因为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而尊称为《南华真经》。细观《庄子》一书,书中多次提到老聃,的确谈无为无己之论,但是更多的是谈论孔子、颜渊之流,且不如前人所说讽刺儒家、肯定道家,而是将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从而成就了真正的庄学。庄学的基本构成,应该是儒家,他反对那些死守礼法的儒士,赞赏那些精神超越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儒士。庄子之所以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所钦仰效法的楷模,原因在于他真正是一个儒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