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这一艰深的社会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间的同构互生关系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解释。该书文献回顾全面透彻、理论创新启迪心智、现实关注情理相宜,显示了作者在社会学理论方面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目前国内理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很有特色的一部著作。本书前言本书的主题内容——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关系,是作者在参与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课题“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所获得的一个研究方向。从当代世界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动态来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和经验实证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所以,本书的主题内容和讨论,不能不较为集中地涉及当代国外和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向。总体上看,世界范围的社会学理论现今处于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和交替阶段。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反思、批判和论战的持续,推动着西方社会学主流学派的进一步分化和多元化,多种差别殊异甚至相互悖谬的趋势并立齐驱。至八九十年代,欧美社会学重建的潮峰迭起,新兴学派的巨擘人物如亚历山大、吉登斯、布迪厄、贝克等策动和引领了对社会学的传统理路、特别是对美国经验主义社会学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倡导的社会理论研究使社会学重获生机。几乎同一时期,一向处于正统地位的现代主义社会理论遭遇了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后现代主义者宣扬启蒙时代以来的宏大叙事的终结、指斥科学话语权和真理权的虚假基础,试图消解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范式,解构现行社会权力和权威制度、社会秩序体系、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这些观点启迪人们重新评价个体、社群、局部社会的价值,同时也动摇了关于历史的进步性、合理性和可理解性的信念。此外,全球主义者也推波助澜,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国家对于社会的契约权力和委托代理权力、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质疑,使社会学传统意义的个人、社会、国家等研究范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探索已经显示出这一研究的活力和意义:它拓宽了我国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论域,形成了社会学本土化和中国社会学的新理路,并进一步激起了探索、反思和创新的学术愿望。由这一题材形成并展开的对于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行动与结构、互动与系统,以及个人化与社会化、个人结构与社会结构等论题的系列思考,使多种不同的观察维度运用于转型社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经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杨敏这部著作的主题内容是这一系列新探索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理论思考可以视为社会学本土化、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构建的一种尝试。本书从社会学的一个独特视角——现代性的宏大过程,展示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多重历史意涵。社会转型发生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因此,以现代性作为研究视角,将特定时空范域中的社会转型过程置入世界性的总体进程和格局中来观察和思考,可以更为充分地显现转型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普遍性特征与本土性、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于转型社会的特定现象和问题的具体研究和解释。特别是在当代,现代性呈现出大量新的动向和趋势,从这一视角对我国转型加速期的重大社会现象进行认识和分析,显得尤其重要。本书从现代性视角对我国社会转型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也是非常独特的尝试。正是由于现代性的研究视角,本书发掘和揭示了理论社会学中经典题材具有的经久不衰的意义。社会学因现代性而兴起、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而思考。对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各种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解释是社会学的根本学科责任和学术使命。可以说,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互动与系统、行动与结构、个人化与社会化、个人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等问题,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这一空前未有的历史进程作出独特刻画和阐发的一系列预设和范式。从这一方面看,本书“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同构互生”的主题内容,可以说是把握住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学理维度,而用这个维度来解释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经验现实,就不能不具有某种新意。事实上,一切社会现象和过程都离不开社会主体的行动,离不开社会主体间的行动关联,也离不开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行动框架与行动关联方式的模式化系统。这一组问题也即“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关系”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面对的一个理论前沿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作者通过这一主题内容,对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行动的转变与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解释了现实社会过程中这两个侧面的相互融渗、彼此建塑和同构互生。作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与当今我国社会学界的许多热点问题,如社会财富分享和资源配置、户籍制度、收容与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市民资格、就业权利、社会分层和阶层划分、城乡社会隔离、区域差距,以及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创新能力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研究提升到社会学基本理论的高度,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社会学的思考和分析。“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是中国社会学应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的主题,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学要发展、要走出本土、迈进国际学术空间,首先必须在眼界上超越本土,着眼于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践与趋势,锤炼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资质,以加快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