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择》共选录唐宋词二百五十一首,分三卷,详加注释,将词中真义尽数挖掘,兼及作者情况与时代的背景,使读者对词的了解更深一层,对词的品评更进一步。此书实为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本。旧时的注释,无论称注、疏、笺、释……多以注明白它的来历而为之。即所谓“无一字无来历”,要穷其源,注明它出于何处。而源的比流更远,古的比今更不易懂。这可是旧式注疏不易彻底解决的难题之一。现代的注释则偏重于把难懂的字词想法解释清楚,又必须讲清楚其中的典故,所以有些注释仍必须穷其源。而注得深浅程度也极难掌握,有些可注可不注的,如一翻普通辞典即可得到答案的,当然就不必注;而有牧则一般工具书都难寻答案的,却又不得不注。这尺度与标准的难掌握恰当,即使定明了读者对象,掌握尺度与标准仍非易易。这本《唐宋词选释》是定位在供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之用的,所以注释的不必过详。我觉得这一尺度是掌握得比较好的。词又不同于散文,更多一些遐想与空灵,以及揭示感情深处又不容道破的所在,所以又一定不能注得太明白,而有些联想与寓言,如若不予指出,则多数读者又往往都会忽略过去。这就必须靠注释来予以点明。而诗无达诂,也就是不容按死了讲,执一而论,所以既要做必须的点明,又必须点到为止,不容逐字逐句像讲解散文似的那么讲。仅只上述,已可知作好唐宋间的注瞬多么不容易。而俞伯平先生此注,真可谓恰到好处。有不少纯白描法的词,他往往就一字不注;必须阐发一二的,往往就蜻蜒点水式地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大量遐想与体味空间。这比之他的《读词偶得》、《清真词释》来,因为不容多所串讲与写体会,所以更显简单。对某些初学者来说,似乎给的拐棍少了此,但一旦读上了手,便能体会到平伯先生行文之苦心。而有一条:必须认真细品,如若浮光掠影,则决不能体会深刻,更达不到从中得到营养与借鉴的效果;如能细心顺着平伯先生点拨的思维去紬绎,定能向词者进一步靠拢,达到会心不远,甚至直抉文心之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