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通常意义上的管理理论和教条,它只是向你讲述了22个中国企业真实案例故事:一个简单诙谐的管理寓言故事《老鼠偷油的管理学启示》;一个真实的、回味深长的“海龟+土鳖”的职业经理人故事《谁应该向谁妥协?》;一个越帮越忙的的危机公关案例《被“打翻”的重庆火锅》;一个发生在深圳的真实的商业诈骗案例《ABA惊天骗局始末》一个;值得警醒的投融资案例《南华浮沉》;一个中国知名企业大裁员分析案例《人性观察:“联想不是我的家”》……这些案例包括企业组织行为与思维、营销诊断与品牌危机公关、商业欺诈、投资创业、职业经理人生态研究等等企业界人士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宏观与微观并重、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因素并重、东方智慧与西方文化并重,通盘阅读后能够对企业经营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整体性认知提升;在书中笔者刻意锤炼一种整体思维的能力,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时时注意东西方管理思维以及技术的差异比较。自从商学院的教授们发明了案例教学法以来,他们“走火入魔”地把一切西方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带到了中国。但是,对于那些苦于“洋管理”无法在中国企业“落地”的企业界人士似乎更喜欢听到纯粹的本土企业的案例故事,这本《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所带来的这些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企业案例因此显得尤为有价值,提醒企业发展过程中处处存在的不为人知的陷阱,让企业规避风险,稳步成长。中国目前的案例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对西方企业案例的关注程度似乎远远超过本土企业——然而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或者说企业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根本不同,使这些案例分析很多一开始就居于高高的庙堂之上,对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的中国企业而言,似乎难脱远水不解近渴之嫌;其次,对于案例偏重于结果的描述而缺乏对过程的详细因果分析——这里的危险在于,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这种对过程的相对漠视极有可能导致分析者将一种偶然的结果当成一种必然的结局,甚至当分析者带有某种功利目的时,其言论就更容易使研修者产生认知上的混乱乃至错误,这也往往使我们的案例分析毕功于宏观的炒做效应而缺乏微观方面细枝末节的感召力量及思维启迪;第三,就结构而言,偏重于营销案例的分析,现在虽然逐渐开始涉足其他领域,然而这些从某一特定方向着手的案例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缺乏从企业整体的全局把握——这又使我们的案例教育往往只能面向中下层经营管理人员。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充满个性的书。无论你是随便翻翻还是认真读完,你都会想到“水落石出”这个词:当一切修饰散去,案例的实用性自然浮现。案例是最原始的品味元素,但也是最困难的品味方式。只要愿意,谁都能读懂这些文字,但是要感受一个个故事中所传递的管理精髓和管理教训,却需要你用心思考。这又是一本特别的书。这些案例不仅不同于国内以往案例的写作风格,并且很多观点完全不同于国内媒体众口一词的看法——这绝不是故弄玄虚,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希冀通过严谨的实证推演,纠正普遍性的错误认知以及探讨问题根源所在。由于这些案例基本为作者本人所亲身经历,因而在语言运用上较为自然——较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是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20多个中国企业真实案例故事——诙谐幽默的管理寓言《老鼠偷油的管理学启示》,真实而又回味深长的“海龟+土鳖”职业经理人故事《谁应该向谁妥协?》(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本人在大连的亲身经历),越帮越忙的的危机公关案例《被“打翻”的重庆火锅》,发生在深圳的商业欺诈案例《ABA惊天骗局始末》,值得警醒的投融资案例《南华浮沉》,中国知名企业大裁员分析案例《人性观察:“联想不是我的家”》,等等……这些案例聚焦企业组织行为与思维、营销诊断与品牌危机公关、商业欺诈、投资创业、职业经理人生态研究等等企业界人士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在结构编排与行文风格上注重宏观与微观并重、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因素并重、东方智慧与西方文化并重,通盘阅读后能够对企业经营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整体性认知提升;在书中作者刻意锤炼一种整体思维的能力,并且时时注意东西方管理思维以及技术的差异比较。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充满个性的书。无论你是随便翻翻还是认真读完,你都会想到“水落石出”这个词——当一切修饰散去,案例的实用性自然浮现——案例是最原始的品味元素,但也是最困难的品味方式。只要愿意,谁都能读懂这些文字,但是要感受一个个故事中所传递的管理精髓和管理教训,却需要你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