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中国的性文化有多年。研究性文化的途径大致有三:一是要读很多古书,广泛地积累文字资料,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努力;二是要寻访很多有关性文化的名胜古迹,我们也跑了不少地方;三是搜集了4000多件性文物,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有关展览,而且办起了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在这三个途径之中,读古书重要,用文物来论证历史重要,探访很多名胜古迹也很重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要从书上获得许多前人记载,流传下来的知识,但是不能迷信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它,丰富它,补充它,这样,知识才能常学常新,认识才能不断发展。性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许多文字表现出来,通过许多文物表现出来,也通过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出来,在神州大地上,这方面的内容实在是极其丰富的。近20年来,我们结合开会、办展、旅游、讲课、拍摄电视节目等活动,在国内外跑了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除了完成办展或是开会、讲课等任务外,有两件事是必做的,一是看看当地的文物市场,希望能找到一些“性”文物,二是寻找当地或附近有关“性”的名胜古迹,对有些没有机会顺路看的则专门寻访,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实在太多了。该写该说的也太多了。中国有丰富、悠久的文化,其中当然包括丰富、悠久的性文化。有些建筑物中性文化的意义很明显,如青楼、薛涛井、贺兰山岩画等,一看就知;有些则不那么明显,如奶头山、中锋岩刻、“阿姎白”等,需要加以研究、点拨。这些还都是人文景观,至于很多自然景观,例如阴元石、阳元石、金枪锋、羞女岩等,它们是天生的,多少万年前就存在的,并不是什么文化,可是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则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例如朝它们烧香磕头,顶礼膜拜,祈求婚姻,祈求得子等等。这些地方很分散,我们也去得很零散,可是跑得多了,就感到可以把这些“性”的名胜古迹梳理,组合成几条线路了;第一条线路是华东线,主要是江、浙一带,以河姆渡文化、婚姻文化、青楼文化为中心;第二条路是华中线,主要是江西、安徽、河南一带,以龙虎山的性崇拜、道教发源地、贞节牌坊、淮阳考古为中心;第三条线路是广东、广西、福建的华南线,以丹霞山的阴元石和阳元石、花山岩画、东山岛的石女阴为中心;第四条线路是四川、云南等西南线,以“阿姎白”、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和一些名妓遗址为中心;第五条线路是西北线,主要是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和新疆一带,以新疆、内蒙、宁夏的岩画和甘肃敦煌以及西安的汉、唐古迹为中心。似乎还应该有华北八条线路,有北京的继和宫、承德的外八庙等反映密宗的佛教文化,但此外资料并不多。在以上几条线路中,大部分线路都有我们中华性文化博物馆的主馆或分馆,这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便利条件。我们就是想以这些年来我们的足迹所至,我们的耳闻目睹、心得体会写成这本书,以情、景、故事配以照片、文物图片的形式来写。我们目前不认为这本书对实际旅游活动具有多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为目前国人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还难以组织什么“性文化”旅游,也许不久的将来能够做到;可是对海外、国外人士可能做到,他们中间许多人对中国的性文化十分感兴趣,他们已来过中国大陆多次,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等中国名胜古迹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都去过了,也许他们会选择性文化旅游。对于本书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只是想通过本书传播一些性文化的历史知识,告诉大家性并不是神秘的东西,性在神州大地上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你有机会,请留意吧!本书并不是什么“大全”。中国有关性的古迹太多太深,还在不断地被发现,例如入川岷江的大睡佛是1988年发现的,广东丹霞山的阴元石是1997年发现的,重庆綦江中锋镇的大群岩刻男根是2001年发现的,内蒙的人根峰和母门洞是2005年才开始开发的,生命苦短,足迹有限,无人能穷其迹。所以,对于我们去过的地方,本书能提供详细资料,对于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只能尽力提供简单资料;对于我们去过多次的地方,主要只记载那第一次,因为第一次的寻访,印象最深,最有激情。但是不管怎么说,浮光掠影也好,挂一漏万也好,这总是一本过去没有出版的书,有些开创性的意义,希望读者喜欢它,而且不断地予以修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