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艺心理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就课程结构而言,它主要涵盖了文艺家在文艺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有着丰富历史资源以及深厚学术积淀的学科。同许多现代学科一样,文艺心理学并非一门封闭的已完成的科学。它有着极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其生命力正是根基于同文艺实践的互动与对话。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掌握学术史上已有的经典论述,更要关注新时代新条件下的学科知识的生成。同时,基于其学科特征,文艺心理学对学习者有着双重吁求。一方面作为学术研究,它有很强的理论性,对学习者的理论和逻辑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文学艺术学科,它又富于生动丰富敏锐的感性特征,对学习者的审美艺术感知能力有所要求。文艺心理学与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密切相连,学习者可以直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进行批评或研究。文艺心理学素养的提升注定是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绝无终南捷径可寻。学习者只有在文学艺术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涵养、生成和培植高尚美好的审美心理感知能力,才会真正有机会一窥文艺心理学之堂奥;并由己及他,进而为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文化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能够掌握文艺心理学的总体理论构架和基本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文艺心理批评的基本方法,来评论和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审美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基于文艺心理学的学科特征与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绝不能只满足于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应在听课之外,以《文艺心理学》教科书为本,在熟练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与关键词的基础上,综合网络课件中的相关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开篇导学、阶段导学、名词解释、即时练习、常见问题、课程作业等等,并以关键概念为线索,对课程进行全面的系统学习。为达到本课程的要求,学习者必须适当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书,以拓宽自己的理论视野。教材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书目,学习者可以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加以选择性研读。参加本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应当结合课程讲授,在阅读参考书时勤做读书笔记。这一点对于大家深入掌握本课程内容、提高实际能力以及参加考试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本课程的总课时为40课时。学分为3学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吸取了我国近年来文艺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在教材内容上有所突破,并将文艺社会心理学、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研究纳入视野,使本书整体风格有所创新。我们热烈欢迎学界同仁与广大读者对本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和改正。本教材的编写由金元浦总体设计、主持,满兴远具体安排。各章分工如下:前言、第一章、第六章、第十章,金元浦;第二章,郭持华;第三章,李进书;第四章,贾若骥、彭彦;第五章,满兴远;第七章,闫玉刚;第八章,惠鸣;第九章,闫玉刚、张慧瑜;书稿最后由金元浦、满兴远修改、审定。作者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