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有一类非经非子、“四部”难入的东西特别今人萦怀心头,开始我们概斥之为封建糟粕,予以封杀,继而是小心翼翼地整理研究,现在则公之于众,并且被炒得沸沸扬扬,冠之以“宝典”、“绝学”、“秘发”、“官经”、“谋略”,大有发现新大陆之势。这就是中国传统儒学之外的一门绝学——官箴学。 官箴,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箴言录,或者说怎样当官的道理,基本上是官人或学者写给官人的告诫和指导,是古代统治阶层用于自律和行政的道德规范。不过,官箴的原始含义并不是对一般的官员而言。据查,“官箴”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四年、有“(帝甲)命百官箴王阙”。西晋学者杜预注:“使百官各为箴辞戒王过。”孔颖达疏曰:“汉成帝时,扬雄爱《虞箴》,遂依放之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后亡失九篇,后汉崔骃、骃子瑷、瑗子寔交,世补其缺,及临邑候刘騊駼、太傅胡广各有所增,凡四十八篇,广乃次而题之,署曰《百官箴》,皆放此《虞箴》为之。”而从字面上理解,“箴”原本是中医治病使用的针一类器具,《文心雕龙·铭箴》篇解释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药石也。”由此看来,官箴最初的含义是官员们对君主的谏言。凡是到了后来,官箴才成为对一般官员们的警戒。之所以名曰“箴”,意为防病治病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