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各行业经济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

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

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

定 价:¥20.00

作 者: 秦红增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丛编项: 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 都市与乡村社区研究系列
标 签: 农业技术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5068456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306 字数:  

内容简介

  人类学传入中国虽然已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但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真正发展则是近年的事。而学科建设中最具有显示度的是博士点的建立。自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陆惟一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单位(香港的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台湾的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也招收人类学博士班学生),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建立起人类学的博士点才改变这种局面。进入21世纪后,人类学也迎来了新的世纪,首先是人类学学科点在更多的大学建立起来,如博士点除原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外,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也有了人类学博士授予权;人类学硕士授予单位已经超过20个,如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实际上还有许多人类学方向设在别的学科点下招收博士、硕士,如复旦大学招收“体质人类学”博士和文学人类学硕士、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招收“音乐人类学”,中国刑警学院招收“法医人类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艺术人类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人类学”等等,不胜枚举。其次是人类学研究机构增多,如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更名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成立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一批民族院校等也相继成立了人类学的研究机构。

作者简介

  秦红增(196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县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1)
1.2 研究选取桂村的理由………………………………(3)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6)
1.4 研究方法……………………………………………(7)
1.5 本书各章 简介………………………………………(13)
第二章 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6)
2.1 中国乡村社区研究…………………………………(16)
2.2 科技下乡研究………………………………………(18)
2.3 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一文化观……………………(21)
2.4 人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剖析………………(33)
第三章 科技下乡的界定与历史回溯………………………(37)
3.1 科技下乡界定………………………………………(37)
3.2 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科技下乡…………………(38)
3.3 20世纪50~70年代的科技下乡…………………(43)
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技下乡…………………(48)
第四章 桂村概貌……………………………………………(63)
4.1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63)
4.2 民族、语言与习俗…………………………………(65)
4.3 居民点………………………………………………(66)
4.4 小康文明示范村……………………………………(68)
第五章 乡村科技的推广与服务……………………………(71)
5.1 科技乡村……………………………………………(71)
5.2 乡村科技的推广机制………………………………(81)
5.3 乡村科技的服务机制………………………………(96)
5.4 科技乡村的苦恼………………………………(105)
第六章 乡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109)
6.1 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排拒现象分析…………………………………………(110)
6.2 多元产业结构: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排拒农业产业化的解决途径…………………………(116)
6.3 多元产业结构下的"公司+农户"……………(121)
第七章 村庄内的市场交换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133)
7.1 村级集市…………………………………………(134)
7.2 村庄内部生产交换的市场性……………………(144)
7.3 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152)
第八章 乡村新网络专家:文化农民………………………(157)
8.1 乡村新网络专家的类别…………………………(157)
8.2 文化农民:乡村新网络专家……………………(163)
8.3 文化农民对"文化"的解释……………………(167)
8.4 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农民与农民自觉………(170)
8.5 文化农民的培养…………………………………(171)
第九章 乡村文明社区的风尚………………………………(173)
9.1 乡村时尚…………………………………………(173)
9.2 乡村文明之风……………………………………(183)
9.3 乡村文明社区建设与乡村发展…………………(187)
第十章 乡村教育与乡村人才培养…………………………(192)
10.1 桂村年轻人受教育现状…………………………(192)
10.2 初中厌学、辍学原因……………………………(196)
10.3 乡村人才培养思路………………………………(200)
第十一章 结果与讨论………………………………………(205)
11.1 研究的主要结论…………………………………(205)
11.2 参与社区建设:新时期中国人类学的学科责任………………………………………………(208)
第十二章 余论:乡村社会的知识体系……………………(214)
12.1 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及文化成因………………(214)
12.2 关于两类知识体系冲突的理解…………………(226)
12.3 当地人的态度与实践……………………………(231)
12.4 未来的策略………………………………………(238)
附录…………………………………………………………(249)
参考文献………………………………………………(285)
后记……………………………………………(29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