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各行业经济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

定 价:¥26.00

作 者: 姚裕群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经济

ISBN: 9787300064024 出版时间: 2005-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403 字数:  

内容简介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一书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市场就业的基本原理、新中国就业发展历史和近年的下岗、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和大学生毕业等主要就业问题,从国家层次对就业战略、就业目标、政府的就业角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五大对策。本书中运用了企业雇佣动机、个人职业生涯、政府决策模式等就业研究的独特视角。本书还摘录了作者在就业领域的若干篇主要研究报告和论文。本书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2001年的全球就业论坛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说,就业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是关系亿万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而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结合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一是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带动大量就业岗位的开发;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带动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努力使城乡劳动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能力,这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二是畅通就业渠道,使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更加良好。要制定和实行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要健全并完善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格局。这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三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使社会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总结我国就业工作的实践,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加快培育市场,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是政府重要的职能。同时,在形成市场竞争就业的过程中,对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还必须给予政策扶持和就业援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各地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积极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并在实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鉴于我国的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还要付出长期的、巨大的努力。特别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之路。

作者简介

  姚裕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职业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出版了专著《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理论与就业促进》、《人力资源概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职业问题面面观》参与编写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避孕药研究报告2004》等多部著作并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1工程、APEC、NDP等国内外项目的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就业原理
第一章 就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结构 
一.市场的含义 
二.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 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 
一.劳动者与雇主的基本关系 
二.劳使关系与"三方"格局 
三.劳动者权益的国际规范 
第三节 市场体制的就业"三性" 
一.就业的性质与效益 
二.就业三效益的关系 
三.对就业社会性的认识
第二章 就业从业主体--劳动供给分析 
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 
一.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 
二.劳动要素的特点 
三.能力--劳动要素的结构 
四.人力资源--劳动供给实体及结构 
第二节 微观劳动供给 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 
二.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 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利者 
第三节 中观劳动供给 
一.中观劳动供给的性质 
二.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 
第四节 宏观劳动供给 
一.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特征 
二.影响宏观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 
三.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 
四.影响宏观劳动供给质量的因素 
五.动态劳动供给--人力资源流 
第三章 就业雇佣主体--劳动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劳动需求基本分析 
一.劳动需求范畴 
二.劳动需求的行业性与职业性 
三.劳动需求的地区性 
第二节 微观劳动需求 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需求 
二.微观劳动需求的边际倾向 
三.技术水平与劳动需求
四.微观劳动需求结构 
第三节 宏观劳动需求 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总需求 
二.技术变动与社会劳动总需求 
三.从消费需求到就业岗位的转化 
四.劳动需求弹性 
五.社会劳动需求的变动 
第四节 企业与就业 
一.企业与就业的联系 
二.企业的就业动机 
三.企业与从业者 
第四章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配置 
一.人力资源配置 
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过剩与不足 
三.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 
第二节 人力资源过剩分析 
一.人力资源总量过剩 
二.人力资源结构过剩 
三.失业--人力资源过剩的表现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不足分析 
一.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
二.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
第四节 改善就业格局的对策 
一.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 
二.强化人力资源的供求结合因素 
三.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障碍分析 
第五章 就业场所--劳动市场分析 
第一节 劳动市场初析 
一.劳动市场的含义 
二.劳动市场运行的要素 
三.劳动市场的功能 
第二节 劳动市场运作 
一.政府的职责 
二.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模式 
第三节 中国劳动市场的成长 
一.中国市场经济推行的背景 
二.中国劳动市场的发展历程 
三.中国现行劳动市场状况 
第六章 个人就业--职业生涯分析 
第一节 职业生涯基本分析 
一.职业--人的就业生活 
二.职业的作用 
三.职业生涯的含义 
四.市场经济与职业生涯 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学说 
一.职业性--人的职业自我论 
二.职业发展论 
三.职业生涯系留点论 
四.生涯认知发展论 
第三节 职业生涯的道路 
一.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
二.职业生涯道路模式 
三.进入职业岗位的途径 
第四节 职业选择分析 
一.职业选择的意义 
二.职业选择的因素 
三.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
第二篇 就业问题
第七章 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和"一五"时期的就业 
一.第一次就业问题:1949-1957年 
二.1949-1957年的就业政策 
第二节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 
一.第二次就业问题:1958-1966年 
二.1958-1966年的就业政策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 
一.第三次就业问题:1966-1976年 
二.1966-1976年的就业政策 
第四节 改革前期的就业 
一.第四次就业问题:1977-1988年 
二.1977-1988年的就业政策 
第五节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 
一.第五次就业问题:年至今 
二.年以来的就业政策 
三.积极的就业政策 
第八章 下岗--改革中的城市就业问题 
第一节 下岗问题的产生 
一.人力资源过剩是存在下岗的根本原因 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出现下岗的一般原因 
三.经营管理不善是导致下岗的基本原因 
四.经济体制转轨是下岗突出的直接原因 
五.进入市场困难是职工下岗的具体原因 
第二节 下岗职工的状况 
一.下岗职工的自然状况 
二.下岗职工的经济分布 
三.下岗职工的社会状况 
第三节 下岗的影响--成本与收益分析 
一.国家的成本与收益 
二.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
三.个人的成本与收益 
第四节 解决下岗问题的原则 
一.适应改革原则 
二.纳入规划原则 
三.增加岗位原则 
四.搞好过渡原则 
五.讲求效益原则 
六.调动动力原则 
七.不拘一格原则 
八.导向市场原则 
第五节 再就业工程 
一.再就业工程的由来 
二.再就业工程的发展
三.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 
第九章 民工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第一节 历史性的任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出发点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
三.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分析 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成本与收益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方向 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 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对策思路--疏导 
二.协调关系与加强调控 
三.完善"有序化工程" 
第三篇 就业管理
第十章 就业战略 
第一节 就业战略的地位 
一.就业战略的基本内容 
二.中国就业战略的演变 
第二节 就业的科学决策 
一.就业科学决策的意义 
二.就业战略科学决策的模式 
第三节 就业决策中的效益把握 
一.就业决策的量化--人力要素的总量投入 
二.人力资源投入的双效益原则 
三.经济效益--就业投入的首要目标 
四.社会效益--就业投入的选择约束 
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 
第十一章 就业目标分析 
第一节 就业目标基本分析 
一.就业目标的地位 
二.就业目标的内涵 
三.中国就业目标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就业目标的内容 
一.自主就业 
二.多效就业 
三.公平就业 
四.充分就业 
第三节 正确设置就业目标 
一.中长期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 
二.近期就业目标--促进充分就业和实行市场就业 
第十二章 就业状况 
第一节 就业统计
一.就业统计的任务和内容 
二.劳动力资源统计 
三.就业工作统计 
第二节 失业率统计基本分析 
一.正确把握失业率的重要性 
二.失业率统计的通行方法 
三.中国的失业率统计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 
一.统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
二.不同来源的数据差距大 
三.口径问题导致数据错误 
四.统计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
五.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
第四节 中国就业统计的完善 
一.建立全面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 
二.改进失业的统计口径 
三.改进就业和失业的统计方法 
四.完善下岗统计与不充分就业统计 
五.大力强化就业统计工作 
第十三章 政府与就业 
第一节 政府的就业政策 
一.就业政策的内容 
二.充分就业政策 
三.公平就业政策 
第二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 
一.就业扶助基本分析 
二.就业扶助措施 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服务 
一.政府与就业服务 
二.就业服务体系 
三.公立职业介绍 
第十四章 中国的就业形势 
第一节 中国就业的基本格局 
一.机遇与风险 
二.中国的人力资源数量格局 
三.增长缓慢的就业需求 
四.中国的人力资源质量格局 
第二节 中国的失业现状 
一.中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水平 
二.中国的城镇失业风险状况 
第三节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
一.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
二.迅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
三.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
四.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 
第十五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
一.调控人力资源数量 
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
第二节 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
一.大力调动社会消费需求 
二.发掘就业岗位的潜力 
三.开发国际性就业岗位 
第三节 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
一.调动各主体的就业动力
二.扩大国有企业的合理就业吸纳力 
三.大力开拓多种就业渠道 
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 
五.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
第四节 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
一.建立失业的社会安全网 
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与市场塑造 
第五节 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
一.建立国家劳动就业委员会 
二.强化就业统计监测 
三.加强失业风险监测 
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
附录一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人力资源与就业 
附录二 职业指导的发展 
附录三 中国的真实失业率与失业风险研究--德尔菲测量法结果分析 
附录四 -年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率与失业人数估算 
附录五 美国的就业服务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
附录六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状况.问题与对策 
附录七 失业与社会安全 
结束语 
参考资料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