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一书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市场就业的基本原理、新中国就业发展历史和近年的下岗、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和大学生毕业等主要就业问题,从国家层次对就业战略、就业目标、政府的就业角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五大对策。本书中运用了企业雇佣动机、个人职业生涯、政府决策模式等就业研究的独特视角。本书还摘录了作者在就业领域的若干篇主要研究报告和论文。本书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2001年的全球就业论坛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说,就业是每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是关系亿万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而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结合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一是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带动大量就业岗位的开发;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带动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努力使城乡劳动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能力,这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二是畅通就业渠道,使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更加良好。要制定和实行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要健全并完善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格局。这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三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使社会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总结我国就业工作的实践,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加快培育市场,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是政府重要的职能。同时,在形成市场竞争就业的过程中,对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还必须给予政策扶持和就业援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各地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积极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并在实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鉴于我国的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还要付出长期的、巨大的努力。特别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