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上卷(196-755)
第一章 士族文化的建构与文学
第一节 蔓状生长的文学史模式
“文质代变”
“雅”与“俗”
文化与文学的同构运动
蔓状生长
第二节 文化贵族与贵族文化
士族文化构型
士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贵族
盛唐文化之变异
第二章 生存焦虑唤醒文学
第一节 情志的离合
党锢
追问生命的古诗十九首
“雅好慷慨”
咏怀:理念与情感的双头马
志怪
第二节 人生诗意化的追求
儒道会通的文化精神
“志尚清虚”
“山川依傍田园”
陶渊明的审美超越
谢灵运山水诗的范式意义
第三章 文学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意象化:培养独特的诗性思维
“失志之作”
比兴的进展
“巧构形似之言”
直寻与兴会
事典的意象化
第二节 律化:酿造文学独特的语言形式
“丽”的精神与诗赋互动
“新变”的文化选择
乐府与赋的合流
审美理想的提出
齐梁咏物诗
第四章 多元和谐的盛唐气象
第一节 士的回归与情志合一
河朔贞刚之气
士的回归
《感遇》:抒情之魂
“胡心”·任侠
李白
第二节 “声律风骨始备”
简约与实用
“以少总多”
胡乐、胡舞与歌诗
“神来、气来、情来”
杜甫
下卷(756-1126)
第五章 嬗变中的文化构型
第一节 两种文化构型的交接处
第二节 科举:文化建构的杠杆
第六章 世俗地主知识化运动中的文学
第一节 由雅入俗的新浪潮
第二节 化俗为雅的回旋运动
第七章 反思转入内省过程中的文学
第一节 一体化及其个体规范化的要求
第二节 自我调节机制与文学二元
第八章 文学的“再自觉”
第一节 “诗史”到“诗圣”的整合过程
第二节 内观照的“山谷模式”
结语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