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贵州在明清两代出了七百多位文进士(武进士未),这个成绩,以当时全国十八行省来说,应该算是中上,值得吾人引以为荣,足以自豪。这无形中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见贤思齐的作用。科举时代,帝王统治国家,少不了需要派任汀多优秀的公务员到各级政府工作,如何选用如此众多的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开科取士。因为士为四民之本,社会地位相对提高,相沿成风,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传统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金榜题名,扬名显亲,这是士子们最向往的一件美事。千百年来,科举考试还算公平,深得社会大众信赖,士人如想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事实上也非做官不可。中了进士,得了功名,有了资格,仕途也比较顺利,难怪读书人趋之若鹜。贵州僻处西南,土著民族原是所谓的少数民族,中原汉族文化口古就逐渐向西南传播,汉人随即迁入,尤其是从所谓“调北填南”开始,移民实边,改土归流,贵州人民汉化加深,承袭良好的读书风气,尊师重道,文风日盛,参加科举考试的上人越来越多,于是很白然地产生七百多位进士。偏僻且闭塞的贵州,当时交通不便,读书人多半清寒,进京赶考,谈何容易!不说别的,第一,要有财力(旅费),第二要有体力(健康),第三要有毅力(恒心),第四要有学力(真才),第五要有神力(好运),五者缺一不可。不是人人一考就中,淘汰率很高,能中进士的人真是千挑万选,确为优秀人才,并非浪得虚名。所谓人杰地灵,互为因果,也有几分道理。曾国藩就说过“豪英不地囿,十九兴偏邦。”可以说:吾黔这七百多位进士,都是男家的栋梁、比族的菁英、社会的中坚、文化教育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导师、文化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时代的主流和幸运儿、群众的宠儿、天之骄子、国运的舵手、民命的屏障,当然都是国士——济国之士、士于楷模。在这七百多位进士当中,尽管各人的际遇悬殊,成就不同,功绩各异,但都值得特别表彰,因为“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英为之后,虽盛而弗传”。基于此一信念和理念,庞思纯先生正值盛年,欣逢盛世,公余之暇,立志于此,近年先后撰成《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和《明清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名录》两篇长文,先后在台湾《黔人》杂志发表,博得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文化历史教育界专家学都的推祟,认为是吾黔石破天惊、史无前例、考拥纂详的一块新里程碑。今年他更进一步加以补充,写成《明清贵州七百进士》一书问世,功德圆满,等于是为这七百多位进十竖立了一块巍然整合、屹立不摇的丰碑,他们在天之灵也会心存感激,引为知己,且其后代子孙必定更加感佩,每饭不忘。我们中因传统读书人最大的乐趣就是著书立说,思纯先生得之矣!思纯先生有此成就,为吾黔文史做出此一重大贡献,这与著名学者遵义陈福恫老先生的启发鼓励不无关系。所以说,此书之成,陈老功莫大焉!思纯先生是个有心人,神交古人,曾经为这七百多位进士中的一部分人撰过传记,这就更为难能可贵。可以想见他为了写这木书,在教学之余,不知投入多少心血、精神、时间和智能,翻阅多少典籍,相互参证。这是一种纯尽义务、业余玩票的伟大工程,文史工作的朋友们必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思纯先生择善固执,身体力行,是吾黔学者的表率。他这部书是传世之作,固然必定嘉惠士林,他自己因此必将更加蜚声士林。功不唐捐,此之谓也。当兹《明清贵州七百进士》付梓前夕,草此芜文聊表推崇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