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美军海军陆战队军官艾赛亚·凡斯勒二战期间在中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亲身经历展开,收有数百张凡斯勒当年所拍摄和收集的有关上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照片。本书从凡斯勒随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上海租界开始,经历了与日本占领军士兵在租界边沿的对峙,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的顽强对抗,直至太平洋战争最后阶段美日在硫磺岛的决战,以直接的视觉形式披露了日军对浦江沿岸,交通枢纽的狂轰乱炸,受害人民尸体遍野,以及中国军队战地抵抗的实况。其中中国军队四行抗战、上海大世界被炸后惨状等历史照片尤属珍贵。书中还叙述了凡斯勒本人的一段悲欢离合,这是一个从“蝴蝶夫人”到“第二次握手”的好莱屋电影般的真实故事,使人们在认识战争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对人生的感触。本书前言序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和整理。沉甸甸的肩头似乎轻松了许多。艾赛亚·凡斯勒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退伍军人。他在参军初期被派驻到上海的公共租界,目睹了最初几年的中日战争。作为当时一个年轻的军人【图001】和摄影爱好者,艾赛亚用相机摄下了当时从战场到社会生活的数百张历史性照片。包括日机对浦江沿岸、交通枢纽的狂轰滥炸,受害人民尸体遍野,以及中国军队战地抵抗的实况照片。这些照片中,中国军队四行抗战、上海大世界炸后惨状等历史照片尤属珍贵。艾赛亚驻守上海期间曾多次北上华北和南下东南亚并在珍珠港事件后出战太平详战场,最后在硫磺岛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难能可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几乎焚毁了艾赛亚所有的一切,但他还是把这本珍藏着在中国和上海的历史照片的影集保存下来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近代上海和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自1998年之后多次访问了艾赛亚·凡斯勒老人。在他那饱含着历史记忆的房间里。我们着实感到如同参观了一个小小的二战博物馆【图OO2]那墙上挂着的一排排战功勋章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故事【图003]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他的影集以及他在上海的经历。于是在他的同意之下,我们得以把影集中的主要照片和他的经历故事一并纳入本书。在写计划书确定之后,我们又数度专访,仔仔细细地聆听了老人的讲述【图oo4】,一些采访片断还拍摄成专业录像。我们还为本书在Oral—History.org上专门建立了网页。艾赛亚·凡斯勒的故事还包括了一段家庭的悲欢离合,使人们对战争更增添了一番切肤之感。我们在美国影视界的朋友说,艾赛亚和他的第一个妻子唐玉淑(现名唐玉书)以及女儿海特尔的故事包括了好莱坞大片的一切要素——战争和革命、爱情与离异、男人与女人、生分死别与劫后重逢。本书的写作以艾赛亚·凡斯勒影集中的照片为主线,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展开。有人问道,为什么没有采取回忆录的方式写就?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说,回忆录属史料的范畴,系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对事件经过的回顾和整理。而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是历史研究工作者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回顾为主体,综合和对照其他历史资料的研究成果从而包含了更多的资料信息和研究结晶。就本书而言;我们实际上无法以回忆录的形式奉献给读者。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当事人年事已高。如单纯凭借回忆成书当事人记忆上的误差反而会影响到总体价值。如果我们发挥历史研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事人回忆的基础上对照其他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就能更为接近历史真实。当今世界上回忆录的出版远远多于口述历史。对于一些发生在许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来说,把回忆录上升到口述历史的高度是当务之急,也是史学界不可推却的义务。作为最新的学术动态,美国的一些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正纷纷建立主持口述历史的专门部门。口述历史无法等待。举例来说,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人现在至少已八九十岁了.还能等多久呢?艾赛亚·凡斯勒告诉我们。他的一位老朋友是个退伍将军.藏有一本当年摄下的天津租界的影集。也有很多那时候的经历。诸如此类,可发掘的领域实在不是凤毛联角。作为口述历史,本书也想为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添砖加瓦。有关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及学科边界等问题尽管见仁见智。但学术界有一点已达成共识:社会史研究的重心在于社会基层的普通人。因此。在社会史的视野中,对全人类命运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绝不仅是领袖们的回忆或口述历史所能囊括。如此惨烈、恢宏而又壮观的历史正是无数艾赛亚·凡斯勒的记录和记忆的集成。我们所做的,只能如沧海之一粟。任重道远,希望本书成为汹涌潮流中的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