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希腊古剧、印度梵剧同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时至今日,仍焕发着艺术青春。中国戏曲孕育诞生于先秦时期的“乐”,历经汉魏百戏、隋唐杂戏、唐宋金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十七八世纪后的花部地方戏,逐渐发展成为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与技艺于一炉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并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艺术家和剧目。它既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高度综合,也是史诗艺术与抒情诗艺术的水乳交融。中国戏曲由曲辞、道白与动作构成,音乐始终是它的核心,所以中国戏曲又通称“曲”。杂剧采用北曲,风格粗豪雄迈。剧本体制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本四折,一折一套曲子,通称北曲四大套。旦角或末角主唱到底,又称旦本、末本。南戏、传奇则采用南曲,风格婉转柔媚,“出”是其基本结构单位,出数有七八出甚至几十出不等。虽以生、旦为主,但上场角色都可以唱,出现了接唱、联唱、合唱、齐唱、连环唱等形式。后期还有“南北曲合套”。花部地方戏大都采用分场制,“场”成为剧本的基本结构单位,又有轻重、长短的分别。多为一曲为主的板式变换体,从而解决了前二者联曲体曲式与戏曲情节结构的矛盾。剧本是中国戏曲的演出底本,由诗词曲组成的唱辞是它的主体,通称戏曲文学。中国戏曲文学的繁荣昌盛、光辉灿烂,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而形成的,自然带有社会形态转变中的许多特点。如以俗为美的审关特点,价值观念的改变,近代性爱意识的显著,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执着与高涨,都在作品中时有体现。这本选集,是从七百多年间大量的杂剧、南戏、传奇与地方戏剧作中精选出来的,共八十六折(出、场)。为了方便读者,都有作者介绍和注释。杂剧析原无标题,为统一起见,选者加了题目。选注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有关出版物,又听取了有关同行专家的意见,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