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复旦大学志》于1985年和1995年出版过两卷。值此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重编校志,以报盛世,这是复旦人的心愿。百年史料浩如烟海,富如宝藏,我们要及时整理,深入发掘,珍惜历史,怀念先贤;百年奋斗熔铸了复旦的理想和精神,这是凝聚复旦人,激励师生员工建校报国的力量之源,我们要弘扬传统,教育后代;百年发展得益于民,奉献于国,社会需要复旦之智慧,复旦需要社会之舞台,我们要彰显成就,报答社会。今日之复旦,汇聚着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所名校的历史基业和共同财富。复旦大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立高等医学院校。在旧中国,两校筚路蓝缕,屡处绝境。抗战时期,同迁重庆,坎坷飘摇,艰难办学,坚持不懈。在新中国,两校迅速发展;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壮大崛起,坐镇东南,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959年两校同时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贡献卓著。进入新世纪,两校强强联合,复旦实力骤增,享誉海内外。为了保护和继承两校的历史财富,学校同时编纂《复旦大学百年志》、《上海医科大学志》与《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上海医科大学纪事》(以下简称校庆“四书”),其中,《复旦大学百年志》和《复旦大学百年纪事》记载着两校合并以来的历史。校庆“四书”采用“志”和“纪事”的体裁,以整理和保存历史资料为基本任务,为今后编写校史奠定基础。此次编纂工作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力求客观辩证地反映史实,体现学校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全面再现的原则,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管理与服务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关注师生,关注教学与科研,着重反映重大历史变迁、重要事件与人物、重要办学思想与决策、重大成果;坚持团结向前的原则,充分尊重各种意见,求同存异,放眼未来。编纂计划酝酿于2002年6月。学校组建了《复旦大学百年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上海医科大学志》、《上海医科大学纪事》四个编写组,由鄂基瑞、王增藩、刁承湘、萧辅玢分别负责各编写组工作。《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从10月开始编写。2003年1月《复旦大学百年志》启动编写,7月以后《上海医科大学志》与《上海医科大学纪事》也相继启动编写。全校各单位成立了“四书”有关篇章的编写小组。此后,学校成立了三个审阅小组,负责“四书”的初审。成立了编纂委员会,负责“四书”的终审。2005年4月,“四书”付印,5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校庆“四书”600余万字,堪称巨著,它们凝聚着集体的劳动和智慧,体现了广大复旦人的爱校深情。编纂工作涉及全校400多个部门,参与者数千人。许多老领导和校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热情的帮助。审阅小组与编纂委员会成员对送审稿作了大量的修改,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小组成员悉心投入,查阅了万余卷档案,收集了大量资料。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放弃休假探亲,默默耕耘,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出版社同志参与编纂工作。在此,我们对参与“四书”编写、定稿、编排和校印工作的所有同志,表示诚挚谢意!编纂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在有限时间内,尤难周全缜密,对于其中的不足或失当,希望大家指正和谅解。编修校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此次编纂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修改完善,尽可能减少遗憾。“跻身世界争先进,笑傲同侪与日新”,我们希冀校志能激励全体复旦人,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谱写复旦第二个百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