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1979年创办经济特区算起,城市开发区已在我国实践了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城市开发区数量由少到多,种类由单一到多样,规模由小到大,分布由沿海而内陆,逐步发展起来。作为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动作,城市开发区在吸引国外投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以及加速设区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城市开发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成为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及区域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在国外,由于城市开发区的实践较早,有关城市开发区的论著也较多,但这些论著多集中在经济、贸易和具体的案例规划研究上。在国内,随着城市开发区实践的深入进行,关于城市开发区的论文逐年增多,也有一些大部头的著作问世,但总的看来,具有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的论著并不多见。《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研究目的在于:其一,把城市开发区纳入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拓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其二,建立以人文地理学为基础的研究体系,丰富和发展城市开发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三,结合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具体情况,为我国城市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布局、规划、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基本框架是:由城市出发,渐次回答以下递进内容的问题城市开发区发展情况如何?城市为什么设置城市开发区?哪些城市可以设置城市开发区?城市开发区如何选址?城市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如何形成?城市开发区如何成长?城市开发区应选择怎样的模式?等等。全书内容共分为八草:第一章,城市功能和城市开发区。由城市本质特征和城市基本功能出发,提出城市开发区的概念,然后探讨了城市功能和城市开发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从城市角度研究城市开发区的基本思路。第二章,城市开发区的发展。本章首先介绍分析了世界城市开发区发展的主要阶段区域模式、主要成效、地理分布和布局特点,然后探讨了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发展轨迹和成效作用,并指出了中国城市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三章,城市开发区的设置依据。现有城市经典理论作为城市开发区设置的理论依据都有一些缺陷。为此,本章提出现实基础的功能理论,认为加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是设置城市开发区的根本原因。紧接着以上海市为例,分析出上海城市开发区设置的依据是中心城用地奇缺,城市金融、贸易、信息、科技等功能不足,不能适应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中心的要求。最后,针对近年来各城市不论客观条件情况盲目设置城市井发区的状况,设计了一个指标体系,对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设置城市开发区的实力进行排序,以期能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第四章,城市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本章首先回顾有关区位选择的经典理论,认为宏观区位理论和微观区位理论对城市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增强区位理论的可操作性,又提出城市开发区设置的实践依据,即区位因素、区内因素和区域因素。然后以我国各类城市开发区为例,分别探讨了它们的区位选择情况,认为我国城市开发区整体上有依海临江的趋势,其临海性是沿着保税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方向递减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临海的要求已很弱,有进一步向内陆扩散的态势,对科技基础和城市规模依赖性较大。第五章,城市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本章首先论述了投资环境的概念和特点,认为投资环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每一因素作用的程度又是不同的。同时,指出国际资本对投资环境的一般要求,以及我国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其次,就政治环境和政策稳定性、管理体制和办事效率、法制和法律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和使用费用、劳动力素质和费用、金融体制和财税政策等方面与国外一些城市开发区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国内城市开发区的优势与不足。最后,设计了一个指标体系,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对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排序,为我国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和外国投资者选择投资取向提供总体性依据。第六章,城市开发区的成长机制和模式。作者认为,城市开发区是供给指向型的成长机制,它吸引投资、技术的关键在于其供给能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提高供给能力,是城市开发区的永恒课题。城市开发区的模式各有所长,各城市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抉择。就发展模式而言,应选择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模式,不应单纯强调哪一种模式;就区域模式而言,应注意多样化,这对弱化国际竞争风险是十分有益的。第七章,几个典型城市开发区的分析。本章以上海浦东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台湾出口加工区为例,介绍其设置的依据、布局、规划、发展、成效及经验,以期能给其他城市开发区以借鉴。第八章,中国城市开发区若干问题与对策。本章针对城市开发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规模问题、区位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产业结构问题、资金问题等,提出了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