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书又称善书,其名盖取自《太上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意。此名出现,当在南宋以降,而劝善书的历史还要远早于此。历史上的劝善书都是一些专门宣传旧式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这类书籍儒释道三教都有,而以道教劝善专书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数量较多。从内容方面来看,现存道经中数《赤松子中戒经》最早以劝善为专题行文。此书葛洪《抱补子》曾录其名并有引述,学界多认为当出于汉魏,其时道教还处于形成阶段。《劝善书注译》所收《太微仙君功过路》,从自序中看,作者可能就是功过格这种善书形式的始伤作俑者。功过格羼杂着道教信仰的内容,并且道藏中也收有一定数量的功过格,这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道德说教的虚情矫饰之风也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由于功过格以记分赋值的形式评判人的各种言行,倒为我们了解传统道德评判标准的细节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资料。这些评判标准至今仍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