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译西方学者论述“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关系的十数篇论著。“风险社会”是当代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社会现象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普遍性,甚至成为跨国现象。本书所阐述的问题,对我们在当代如何避免、预防和消除自然的和人为的社会风险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学者关于预防社会风险的研究,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本书前言全球化时代,我们何为(本辑序)薛晓源一全球化:我们所在世界的知识语境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联系和交往在日甚一日地加强。全球化现象于是凸现,全球化成为最时髦的词语,在全世界主流媒体和大多数人的嘴边流动。随着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快速渗透,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也呈现出来,从达沃斯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到意大利的西方八国财长会议,抗议和流血事件不断增多,反对全球化的声浪不断在增大增高。有识之士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究竟怎么了?在近1O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出版了200O多种著作和3万多篇文章。在这其中,有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频繁亮相的知名的政治家,如德国原总理施密特撰写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和德国原财政部长、原社会民主党主席拉封丹撰写的《不要恐惧全球化》等。他们从亲身的经历出发,详细考究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不管人们是欢呼还是咒骂全球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全球化就在人们身边,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知识语境,是当代知识分子认识、关心、介入现实的新工具。美国杜克大学副教授哈尔特最新撰写的《帝国》一书,从比较历史学、比较政治学、比较文学相融合的视野出发,勾勒了从古希腊到现在全球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样态:帝国的扩张和形式的变迁与兴衰,在西方引起强烈的反响。西方媒体普遍认为,《帝国》一书的出版激活了人文学者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关照和介入,为人文学者的存在价值赢得尊严。关于全球化问题,当前国外理论界主要有三种看法:①激进的全球化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是日本著名观察家、评论家大前研一和英国社会学家阿尔·布劳。他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全球经济的崛起、全球治理机构的出现以及文化在全球的扩散和交融都被视为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的证明”(《全球大变革·导论》,第6页)。②温和的全球化主张。戴维·赫尔德称之为变革论者,他认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贝克。他们认为全球化的当代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程,要努力适应这个相互联系更紧密、但又是非常不确定的世界。③怀疑论者的批评。以赫斯特、汤普森为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神话,掩盖了国际经济不断分裂为三个主要地区集团、国家政府依然强大的现实。不管他们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但是他们的话语言说已经不可回避地成为我们对全球化研究和言说的知识语境。二全球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决定我们究竟以什么方法和从何种视角去研究全球化问题。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精神领袖”、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先生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在这里,流动指的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全球化就是时空压缩,全球化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社会。西班牙籍美国社会学教授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在全球经济里,全球能够变成一个单位而以即时或者在选定的时间里运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是不断扩张,总是尝试克服时空的限制。但是只有到了20世纪末,以信息与通信科技提供的新基础设施为根基,以及在政府和国际机构所执行的解除管制与专业化政策的协助下,世界经济才真正变为全球性的。”德国教育部副部长格尔茨对全球化的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尤深,他认为全球化使这个社会成为突然加速的社会。三全球化时代,我们何为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总是喜欢吟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我们是否也需要躬身反思:身逢信息爆炸、知识快速递增、嬗变的全球化时代,作为知识界的代表——知识分子应该何为?我个人认为,应该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既不惊慌失措,也不隐逸回避;应该直面我们时代所遭遇的挑战,理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痛苦,按照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不同学科的分析、综合和研究。这就是我们组织编译这些学术前沿报告的宗旨和目的,也是我们试图回应“全球化时代,我们何为”的一种尝试。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和知识范围所限,我们这里编选的文章只是粗略代表当代国际学术前沿的主要流派,面对浩瀚和激变的国际学术瀚海,可以说是挂一漏万。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本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广大作者、译者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2002年10月于北京新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