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学习障碍及其户生的原因大部分学习并不在学校进行,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早在我们到学校上学以前就学了最为重要的一些课。比如,无助的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才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他们坐不了、站不起来,更没法四处走动。他们无法告诉别人自己究竟怎么了,是肚子饿了,什么地方痛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了,当然也无法让别人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哭。不过,这种无助的状态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婴儿有十分惊人的学习能力。六个月内,婴儿学会坐,接下来他们会爬,然后能够扶着东西站起来。大约一岁左右,他们通常就能自己站好,然后自己走步。再接着,不知不觉地,他们开始说话了。就当开玩笑,去问问你爸爸妈妈是否还记得你说的第一个字或句子。我想,你很可能在十到十五个月大时开始说话。和其他婴儿一样,你最早说的词儿可能是人的名字、你喜欢的玩具或者屋子周围你可以用手指到或抓在手中的普通物品。然后你很可能学会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来、跑、饿等词。第一次开口讲话的两三个月内,蹒跚学步的婴儿很快就开始说两个词组成的句子了,如“要牛奶”,或者“玩具呢?”之后的几个月里,婴儿慢慢理解并且学会越来越多的词。学习沟通这一过程被称为语言发展过程。语言发展不单纯是自然而然的身体发育过程,更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它也只是婴儿必须学习的其中一个技能。这种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容易,它几乎可以说是婴儿们的家庭作业了,而这个家庭作业并不好做。语言由符号组成,词汇则代表具体事物。比如,“猫”代表一种身上长毛,有胡子、有尾巴的四足小动物,但“猫”这词本身并不是动物。有一些词比其他词更具象征意义,或者说更抽象。你很难用图画画出如“向”“的”和“公正”这类词。那么,你觉得儿童是怎么学会这类具有抽象意义的词的呢?如果你学习的语言和你小时候最早学的语言不同,就知道学说话和听懂别人的话是多么复杂的过程了。想听懂别人说的,也为了让别人听懂你说的,你...本书前言读了写给中学生朋友的“同学,咱们聊一聊”丛书,联想颇多。早在1983年,我在北京出版社出版过《中学生心理学》。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固然因为我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当过13年的中学教师(自1965至1978年)。我热爱中学生,也熟悉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的中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之一。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期也是人生最宝贵而又丰富多彩的年华。青少年最突出的表现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富有理想、热情奔放,他们释放着聪明才智,身心都在迅速成长。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其首要特点是过渡性,即从幼稚(童年期)向成熟(成人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青少年希望受到人们的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正式的一员。他们思想比较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为。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价值观,还都是谜。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然而,他们的思想也具有片面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在逐渐成熟。他们很热情,也重感情,但有极大的被动性,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明显,激情常常占有相当的地位。他们的意志特征在发展,在克服困难中毅力往往还不够。他们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他们精力充沛,能力也在提高和显露,但性格未最后定型,有时难以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总之,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阶段,难怪国际心理学界赋予他们种种“桂冠”:“心理断乳期”、“疾风暴雨期”、“反抗期”、“危机期”。所有这一切,亟需教育与培养,亟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从而使青少年度过人生有意义而动荡的阶段。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处于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引进了美国出版的《同学,咱们聊一聊》的中学生读本。我仔细阅读了10册内容,觉得有四点值得充分肯定:第一,讲究科学性,即上能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内容,下能针对学生特点,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套丛书作者的目的,不是就某个问题给青少年一个简单的答案或道德方面的评价,而是根据中学生读者的特点,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澄清一些问题,提供一些不同的选择,并引导他们思考,然后作出某种抉择。第二,强调可读性,即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术的角度出发,以个案研究的结果,用种种不同的故事,通俗易懂地阐述问题,给出每个问题的当代同龄人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知识,贴近读者,突出了可读性。第三,强调实效性,即讲究效果。这里的10册书的内容包括中学生每天要接触的社会、学习、生活现实问题:钱、抽烟、家庭、家长、欺侮、死亡、中学生活、学习障碍、青少年赌博、心理障碍,通过实实在在的晓之以理,无形的德育尽力落到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实处上,以便取得实用的效果。第四,注意严谨性。这些“同学,咱们聊一聊”,毕竟译自美国的作品,中美的文化背景有差异,教育内容有区别,生活方式也不同,所以,商务印书馆编辑倪乐严格把关,取其精华,让中学生更健康地欣赏外国的作品。我恳切地希望广大中学读者喜欢这套丛书,用自己的审阅能力,消化各种内容,并热忱地为作者、译者和出版者指出不足。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