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释例

定 价:¥12.00

作 者: 陈垣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国学入门丛书 第二辑
标 签: 古代史

ISBN: 9787101036749 出版时间: 2004-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9cm 页数: 160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校勘之学起原很早,而发达很迟,《吕氏春秋》所记“三豕涉河”的故事,已具有校勘学的基本成分。刘向、刘歆父子校书,能用政府所藏各种本互勘,就开校雠学的风气。汉儒训注古书,往往注明异读,是一大进步。《经典释文》广收异本,遍举各家异读,可算是集古校勘学之大成。晚唐以后,刻印的书多了,古书有了定本,一般读书人往往过信刻板书,校勘之学几乎完全消灭了。十二世纪晚期,朱子斤斤争论《程氏遗书》刻本的是非;十三世纪之初,周必大校刻《文苑英华》一千卷,在《自序》中痛论“以印本易旧书,是非相乱”之失,又略论他校书的方法;彭叔夏作《文苑英华辨证》十卷,详举他们校雠的方法;清代校勘学者顾广圻称为“校雠之楷模”。彭叔夏在《自序》中引周必大的话:校书之法,实事是正,多闻阙疑。他自己也说:叔夏年十二三时,手钞《太祖皇帝实录》,其间云“兴衰治□之源”,阙一定,意谓必是“治乱”。后得善本,乃作“治忽”。三折肱为良医,信知书不可以意轻改。这都是最扼要的校勘方法论。所以我们可以说,十二三世纪之间是校勘学的复兴时代。但后世校书的人,多不能有周必大那样一个退休宰相的势力来“遍求别本”,也没有他那种“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精神,所以十三世纪以后,校勘学又衰歇了。直到十七世纪方以智、顾炎武诸人起来,方才有考订古书的新风气,三百年中,校勘之学成为考证学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治此学者虽多,其中真能有自觉的方法,把这门学问建筑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的,也不过寥寥几个人而已。纵观中国古来的校勘学所以不如西洋,甚至于不如日本,其原因我已说过,都因为刻书太早,古写本保存太少;又因为藏书不公开,又多经劫火,连古刻本都不容易保存。古本太缺乏了,科学的校勘学自不易发达。王念孙、段玉裁用他们过人的天才与功力,其最大成就只是一种推理的校勘学而已。推理之最精者,往往也可以被版本的不足,但校雠的本义在于用本子互勘,离开本子的搜求而费精力于推敲,终不是校勘学的正轨。我们试看日本佛教徒所印的弘教书院的《大藏经》及近年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的校勘工作,就可以明白推理的校勘不过是校勘学的一个支流,其用力甚勤而所得终甚微细。

作者简介

暂缺《校勘学释例》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元典章校补释例序/胡适
   序
   卷一 行款误例
    第一 有目无书有书无目例
    第二 条目讹为子目例
    第三 非目录误为目录例
    第四 误连上文例
    第五 错简例
    第六 阙文例
    第七 字体残阙径行删去例
    第八 空字误连及不应空字例
    第九 正文讹为小注小主讹为正文例
    第十 抬头遗迹改革未尽例
    第十一 表格误例
   卷二 通常字句误例
    第十二 形近而误例
    第十三 声近而误例
    第十四 因同字而脱字例
    第十五 因重写而衍字例
    第十六 因误字而衍字例
    第十七 重文误为二字例
    第十八 一字误为二字例
    第十九 妄改三例
    第二十 妄添三例
    第二十一 妄删三例
    第二十二 妄乙三例
   卷三 元代用字误例(略)
   卷四 元代用语误例(略)
   卷五 元代名物误例(略)
   卷六 校例(略)
   重印后记
   附录 《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简体横排标点本说明/陈智超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