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地方史志他们是怎样起家的

他们是怎样起家的

他们是怎样起家的

定 价:¥28.00

作 者: 文昊编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百年百部文史珍品书系
标 签: 传记 政治人物

ISBN: 9787503415913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515 字数:  

内容简介

  我所知道的名人秘事丛书。一手独家史料亲历亲见亲闻。说官说商,说权说钱,说名说利,说情说义,说文说武,说谋说计——点击显要名流,细说鲜为人知的前尘往事。读成读败,读得读失,读起读落,读兴读衰,读浮读沉,读荣读辱——聚焦人情世事,读懂命运福祸的因果缘由。

作者简介

暂缺《他们是怎样起家的》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从历史细节读成败因由(代序)
遥领风气之先,挑战话语霸权
当“新闻”和“报纸”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传入中国之后,办报之风便一度盛行。在各种各样的办报人中,除了一些抱残守缺、顽固不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守旧派之外,更多的则是持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维新派或革命者。尤其是那些胸怀远大抱负但却报国无门的人,更把办报作为实现自我理想的间接手段。由此,在中国近代史上便演出了一幕幕以“争夺话语权”为中心意旨的历史活剧。
在舆论批评被统冶者视为禁脔的时代里,要想办好报纸不但需要先进的思想和高超的智慧,而且更需要敢于对抗强权的无畏勇气。毛泽东曾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纸,都是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思想先驱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既包括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革故鼎新精神和不畏强权的不屈意志,也有从事报业经营的编辑方法和管理技巧。
首创北京第一家民间报纸的彭翼仲
章士钊主笔《苏报》始末
从陈屺怀办《天铎报》说到“竖三民报”
《申报》与史量才
刘仰乾与北京的第一家晚报
邵力子与《民国日报》
胡惠生与《文汇报》
成舍我其人与《北京世界日报》
成舍我创办上海《立报》的前前后后
一代名记几多风雨,以笔为枪舍死忘生
“不平则鸣”乃是人之常情,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种论调,在中国社会里可谓长盛不衰,尤其在统治者的头脑中更是大有市场。历朝历代的绝大多数当权者都不能“从谏如流”,而是极度惧怕听见批评的声音--从周厉王发明“腹诽”罪令人道路以目,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人噤若寒蝉,再到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导致万马齐喑,此类事例简直俯拾即是,数不胜数。
在清末民初掌握大权的统治者,堪称集缺德、无能、卖国、腐朽等种种劣性恶德于一身的典型,因而他们在镇压舆论时更是残忍血腥,无所不用其极。但尽管如此,“敢为民众鼓箜篌”的记者仍然屡有出现,他们以笔为枪,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对妄图独享“话语霸权”的反动统治者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正如古人总结秦王朝短命而亡时所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统治者想方设法钳制舆论的结果,不但没有消解人们的对立情绪,反而促使自身更快走上了覆亡之路。当统治者压迫或杀害敢说真话的人之后,他们自己也无一例外走向了灭亡。
“因报而生,为报而死”的一代报人邵飘萍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林白水遇难前后
以“新闻救国”为终生理想的史量才
史量才被军统特务暗杀的真相
罗隆基在天津《益世报》的风风雨雨
透视报业“金字招牌”,品评巨头办报之道《大公报》是旧中国创刊较早也比较重要的报纸之一,该报的创办人是怀有维新思想的满清贵族英敛之,因其办报主旨最初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在辛亥革命后便迷失方向,不久易手于北洋军阀安福系头目王郅隆,安福系败后该报亦停刊。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大公报》,此后该报开始蒸蒸日上,逐渐成为旧中国报界一块难得一见的“金字招牌”。
《大公报》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胡政之、张季鸾等报业巨子的用心经营。毛泽东曾对他们的办报经验予以肯定,他说,虽然《大公报》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作用是“小骂大帮忙”,但张季鸾手摇鹅毛扇,到处作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毛泽东认为,张季鸾这些人办报很有一些办法,报上登的文章很有些内容,所以他在延安时就经常看;而且,《大公报》还培养了一批精通采编的青年人才。
“英敛之这个人”与旧《大公报》“这个报”
“三巨头”接手《大公报》,“哼哈二将”经营有道
张季鸾、胡政之和《大公报》研究部
我所认识的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
总揽《大公报》全局的新闻巨子胡政之
“敢捅马蜂窝”的《大公报》主笔王芸生
我四进四出《大公报》的经历
我所知道的《大公报》内情种种
国民党查封重庆《大公报》的真相
官样文章千篇一律,争权夺利不一而足
与满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相比,国民党可以说更懂得报纸的作用,蒋介石政权曾经先后办过许多官方报纸,作为宣传反动政策的“喉舌”。然而,这些官方报纸虽然拥有政治靠山和经济实力,但却毫无实际价值和发展前途,并未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报界主流。
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是由蒋介石政权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负责这些官方报纸的人不仅是无能之辈,而且他们办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形形色色的官报,不但没有真正起到“喉舌”的作用,反而成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舞台。
《中央日报》从“先日报后中央”到“先中央后日报”的转变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内的权力争斗及“先天下之溜而溜”的内幕
黄少谷是怎样借助《扫荡报》得宠“党国”的
取名“和平”、鼓吹内战的《和平日报》
我所知道的《东南日报》的兴衰
蒋介石面谕“永远停刊!”的“Cc喉舌”--上海《晨报》
洋人办报洋相百出,“不偏不党”另有阴谋
在近现代中国新闻与报业领域中一直活跃着的各种力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足鼎立”的格局:除了民报、官报之外,洋报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尤其在舆论遭受钳制的清末时期,即使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也必须“挂洋旗,卖中文”,否则就无法逃避官府的压力与迫害。
这种局面,在辛亥革命后则大为改观,此时真
正归外国人掌握的报纸只有一家《新闻报》。而且.以一个外国人而历经时代变迁仍能长期管领中国报纸的,也只有《新闻报》的主人福开森。他在办报之初就主张采取所谓“不偏不党”的方针,并经常以此自我夸耀。但从福开森在中国的所作所
为来看,他实际上是另有一番盘算和阴谋的。
《新闻报》是怎样发家的
“历久不衰”的福开森与《新闻报》
我所知道的福开森在华勾当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