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个充满灵性、生命力与希望的社会组织,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时代越发章现出她的活力与魅力。虽则学校作为未来一代学习与教育的唯一主要场所的地位已成为过去,时至今日,教育提供机构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避免也勿需避免,但学校教育的地位依然重要。当前我们的学校正在发生范式转变,实然已从"教育工厂"转向了"学习共同体",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织面临着如下新的挑战:如何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我们的未来一代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一路走来,它既是一套工具又是一套风俗――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基于对人类直接的或间接的需要的满足。文化赋予我们人类一种生理器官以外的扩充,作为人类累积的创造物,给我们的社会以巨大的力量――创造、变革、发展、适应与协调。于是当两者融合成一体时,便碰撞出了大片绚丽的耀眼的火花――每一片火花都闪烁着丰富的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实践价值,不经意间开拓了我们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实施者的视野,触动了我们内心心灵的某根神经。细细品位,于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扉,被学校文化所扣响,心中的千言万语,一时难尽,源于对于她,我们中的每一位都有太多的感悟。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相对于当前热闹非凡的课程改革,高校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等前沿理论而言,是一方尚待进一步加速开发的处女地。令人兴奋的是,已有学者踏上了开发这片土地的征程,一次充满远大前景的征程。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赵中建教授主编的《学校文化》一著,从他二十几年来在基层学校的亲身体验,与一线校长长期的广泛深入接触,以及洞悉中小学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文化专论,学校文化问答,学校文化理论三个维度,探讨了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三编浑成一体,有其内在的理路和一以贯之之道。既有从组织文化到学校文化,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角度,有浅入深的探讨此三者关系的,也有从教育领导与管理的角度,关注学校文化及其形成与学校管理、氛围的关系;既有从物质层面从学校图书馆建设看学校文化建设,又有从精神层面即"课程文化"的再造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既有从现实即学校文化结构、类型与建设主体的角度深入研究学校文化,又有从历史叙事的途径探讨建构学校文化的可行性、合理性、适切性及其追寻途径的。特别富于价值与意义的是本书的中编――学校文化问答――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11位中小学校长们对7个有关学校文化问题的自由开放式回答,包括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异同,学校文化的层面或结构,学校应该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校长如何创建和维持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作用,校长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学校文化自由谈等等。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对话过程,这些校长们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层面就其个人的解读,展开了蕴涵活力的探讨。从多个层面上展开的对话,为我们的阅读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观点的交流碰撞,更能燃起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热情、激活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以及如何创建或重建我们所在学校的学校文化。再者,该书另一亮点是全书无意于提供统一的学校文化模式,无意于提供统筹划一的学校文化建设程式,而旨在通过对学校文化的论述,唤起中小学的学校文化意识。从文化的高度,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校,希望读者能够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环境,创建或重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 该书是中国学校文化研究的一个全新起点,全书的作者中包括多位中国教育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如赵中建教授、丁钢教授、冯大鸣教授、钟启泉教授、周勇博士、杨全印博士,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11位校长等学校文化研究者,他们从广袤的角度诠释了学校文化,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学校文化的研究。该书非常适合以下读者:对于学校文化的研究者来说,该书为学校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视野;对于学校领导者来说,该书为学校文化创建或重建了提供了富于价值的思考空间;对于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本书为教师提供了借鉴即教师如何在学校文化创建或重建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对于开始潜心于学校文化研究的学生而言,本书则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学校文化》一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学校文化专著,读罢此书,你将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