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文集所收的二十余篇作品,大部分是参加“纪念中国语法学先驱马建忠(1845—1900)逝世百年——中国语言学史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2000.6.3—6.4)的代表们递交的论文。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究发展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精神到物力诸多方面的慷慨支持,使本次会议得以顺利进行,也使这本文集的印行成为现实。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全书共十卷,前六卷和后四卷分别出版于1898年、1899年。百年后的1998至2000三年期间,国内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来纪念两件大事: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之作《马氏文通》问世百年,汉语语法学之父马建忠忌辰百年。1900年,多事的世纪之交,马建忠在赶译一份俄国外交急电时骤然辞世。对于刚刚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的中国语言学,这是莫大的损失。他本来可以为中国语言学做更多的事。中国语言学在与欧西语言学发生接触以前,本有一种植根于汉文字的特殊传统。传统的中国语言学称为“小学”,分出三大领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个领域分别针对汉字的三个方面:形,音,义。这种语言研究的格局维持了千几百年,直到《马氏文通》问世,一门新的分支“语法学”才得以建立起来。一个世纪以来,《马氏文通》被啃了又啃,嚼了又嚼,在被消化的过程中显露它的魅力和生命力。人们普遍认可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同时判析它的长处和短处,评价它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本文集也是拟议中的《语言学史论丛》的第一辑。“语言学史”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一些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若干专题的语言学史著作,例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1936)和《中国训诂学史》(1937),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1936)。自从王力发表第一部通史《中国语言学史》(1981)以来,国内在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方面进展迅速,在外国(主要是西方)语言学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语言学者当中有一些人在专门研究语言学史,许多大学的中文系和外文系还开设了“语言学史”课程。希望我们的《语言学史论丛》能够起到推动有关研究、促进中外对话的作用。在语言本体的研究上,中外交流合作已经很多,但在语言学史的研究方面,我们与世界还很少沟通,缺乏经常的联系。《论丛》既要研讨中国自身的语言学史,更要包纳中外,融入世界。中国语言学能有今天,受益于世界太多,仅此一点就足可提醒我们:尽管可以分出中国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史等研究领域,但研究者之间不应该隔绝开来。我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阵地,一个聚谈的场所。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实实在在的论作,为此要感谢所有与会代表和贡献作品的学者!???前言Editor'sWord语言学史研究法语法学史中西比较古代语言学史专题研究:《马氏文通》学术批评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