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下特点:体现了比较鲜明的时代性,该书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进程,认识现代学校的使命。本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首先是将学校心一辅导定位于发展性取向,兼顾预防与矫治,其中先是以学生的成长为基本出发点,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是普及化与专业化并举,以普及化促进专业化。从普及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全员参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专业化的角度,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教学学习和掌握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评估等比较专业的技能,做好学生的辅导者、教师与家长的顾问和校长的助手,等等。本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篇(第一章至第三章),包括绪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心理辅导基本理论流派;第二部分为专题篇,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第四章至第七章);第三部分为实务篇,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第八章至第十章);第四部分为支持保障篇,即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尤其将心理辅导专业督导列为一章,这在国内同类著作中还不多见。本书前言前言学校心理辅导作为一项人性化的学校教育服务,在我国内地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而真正将它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1998年有两本以“学校心理辅导”为主题的著作出版。一本是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教授主编的《学校心理辅导》,一本是我们编著的《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出版以后,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它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必读教材,浙江省教育厅把它作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上岗考试的两门课程教材之一,不少高校也把它作为学校心理学专业的教科书。时隔六年,我们在进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幼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这两项课题的探索和实践中,又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经验。这对指导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对学校心理辅导——这一应用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3年构思了《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的基本框架,并组织我们课题组有关成员分头撰写。与《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相比,本书的内容更新了三分之二;对我国广大中小学(包括中专职校)、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由于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在本书的撰写方针上,我们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下功夫,力图体现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并融科学性、应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与阅读,也便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学习。在本书的体例上,我们用方框栏的形式,将典型案例、典型实验、典型操作要领加以醒目地反映;各类评估表格均用附件显示;每章结尾有本章摘要,便于读者学习和小结。本书基本框架结构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篇(第一章至第三章),包括绪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心理辅导基本理论流派;第二部分为专题篇,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第四章至第七章);第三部分为实务篇,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第八章至第十章);第四部分为支持保障篇,即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尤其将心理辅导专业督导列为一章,这在国内同类著作中还不多见。本书的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吴增强撰写第一、三、四、九、十、十三章,第五章第四、五、六节;沈之菲撰写第二、六、七章;冯永熙撰写第十二章;蒋薇美撰写第八章;李正云撰写第五章第一、二、三节;程华山、张晓冬撰写第十一章;苗蓬撰写第十四章。全书由吴增强统稿、定稿。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进行十年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实践的比较系统的总结,是我们课题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感谢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夏秀蓉同志;感谢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同志;感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历任所长钱在森、李洪曾、王厥轩、顾志跃和现任所长胡兴宏;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治良、邵瑞珍、时蓉华、缪小春、金瑜、魏庆安、马文驹等;感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曹子方、岑国桢、顾海根等;感谢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各位理事;感谢与我们多年合作的广大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杨治良教授还特地为本书作序。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是难以完成这样一本专著的。虽然我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讨论,但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或不当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