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般若经二会.摄受品》载,佛家有「十法行,即对佛典的爷擰、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讽诵、开演、思维、修习等,其中「书持」为「十法行」之首要,即为书条佛经。中国书法家所书佛经最早者,相传为东晋王羲之书《佛遗教经》(其「无缺字放大本」已于本系列法帖中出版),其后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至唐代佛教盛行,有柳公权书《金刚经》。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七七八),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八六五》。官至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少师」、「柳河东」。工书法。据《后唐书》本传载,柳公权书写「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该书是至今得见的柳公权最早的书法,刻于唐长庆四年(八二四),时年作者四十七岁,任穆宗侍书学士,是柳体楷书前期精品。刻石毁于宋代,但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称:《金刚经》「有柳公权书,在兴唐寺中。」其后历史的烟尘泯灭了这种记录。直至清代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我国敦煌石室显露尘世,唯一的一卷柳公权书《金刚经》刻石的拓片才被发现,向世人展示出「心正则笔正」的书家风范与艺术魅力。随后拓片流落海外,至今存于法国巴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