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本卷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未编人前三卷的红学、文史论著;二是部分时论杂文、新旧文艺创作、回忆录等。《红楼梦探源》本是先生在牛津大学讲学期间用英文写成的专著,前三卷于一九五六年完稿,后二卷写于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一九五八年对前三卷作了一些修改,一九六0年又写了[导言](本书略)。一九六一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先生回国后不少人要求将其译成中文出版,但当时先生考虑此书写于国外,所见资料有限,后来则忙于就新掌握的材料作更深入的研究(所写的论文已于一九八0年结集为《红楼梦探源外编》出版),其间又逢[十年浩劫],《探源》的翻译也就从此放下。在着手编辑本卷文字时,先生的研究生董乃斌、刘扬忠等认为《探源》是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而国内许多人至今未能读到,《罗音室学术论著》一定要收入。此言十分有理。正在考虑请人翻译时,忽然发现了先生自译前半部书的手稿,从纸张分析,似写于回国前后;经与原书查对,内容有不少增补和修正(如原第六章第四节扩为一章等)。这发现使我们惊喜,随即请清华大学外语系两位青年教师曹莉、孙郁根翻译后半部,与先生自译稿合壁,以飨读者。曹、孙二位不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但他们竭尽全力,务求忠实于原著,很不容易,特此致谢。英文本原有亚瑟·戚来的序,并附有中西文参考书目,因限于篇幅,一并略去。《中国文字学概要》的形成有一段佳话:一九三九年底许寿裳先生奉调离开中山大学到成都华西大学。他急电当时还在陕西城固西北联大任教的吴先生去接他的课,讲中国文字学等,他们是在成都交接的。先生仓促上阵,随编讲义随讲课,《概要》由此产生。从内容看,似是许先生构思的大纲,而吴先生据以补充了大量的材料、观点。因此吴先生一直说这是[与许寿裳合编]的。后来,吴先生也因拒绝与中大的国民党分子合作而被解聘,讲义也没有终稿。如今二老均归道山,这半部讲义便是他们友谊与合作的结晶。《[即][则][祗][只][且][就]古训今义通转考》是先生早年发表的重要论文之一。先生以其太长也太枯燥未收入第一卷。现在先生已去,为避免遗稿散失也为了方便研究者,故连同未发表过的《说文形义商兑》,以及第一卷结集后写的中国饮食史料一组文章,一并补人本卷。按先生原定计划此卷本应收时论杂文及文艺创作,但既补入了上述专论,篇幅有限,只好忍痛将大量的时论杂文及散文割爱。先生的杂文很有特色,切中时弊,许多解放前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有生命力,这里选了《中国目前需要书评》《论学术道德》两篇,以见一斑。《罗音室诗词存稿》曾于一九六三、一九八四两次在香港出版,大陆读者见到不多,编入本卷时又有补充。先生一生还写了不少散文,早年出过专集,还写过小说和剧本,以至毕业时司徒雷登问他愿不愿意去夏威夷大学教戏剧。后几经战乱,这些作品散失严重,至今也未搜集全,本卷所收大都为回国后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