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完这本集子,按照通例,也为了丛书体例的整齐,需要写篇后记。为此颇踌躇了几日,不知该如何下笔。书后之记,总得有些对全书作整体把握的意思,但对这些分散写下的、内容各不相同的东西,要想一言以蔽之却是很难。因此,最后还得避实就虚,走泛泛而谈的路子。这几十篇文字,却跨越了十多个年头,足证我的低产。看到不少同龄人一年半载就有同样数量的收获,我只有艳羡的份儿。“十年磨一剑”的认真刻苦自然值得嘉许,但却不好用来为思路的凝滞和下笔的艰涩开脱。好在读书的快乐和慰藉是自足的,无需假借外在的什么。有许多爱书入迷的人,终生不曾发表一个字,但他们对于书的热狂,却并不因之而减少丝毫,就是最好的证据。相对这些不着一字而亦得风流的人们,毕竟我还有这些文字。它们并不表示我比别人高明,却可以很真切地印证我的快乐。至少它们能够使我记起,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或漫漫的冬夜,是哪些书籍曾经感动我,使我沉醉;启迪我,使我思索。它们在以一种不可能更好的方式让我消磨时光的同时,也使我对生活有更多的期盼,让生命获得一份充实和提高。由于我天性中某种自我拘囿的倾向,爱好不多,这种从书籍中获得的快乐便尤其显得强烈。如今,时或读到有人写半真半假的文章,说如果他不耽溺于读书,而将时间心力放到赚钱上,也许就会如何如何了。这自然更多是调侃,当不得真的。我尽管性情耽于幻想,时或会有些飘渺的念头,但在这点上,却从来不曾生过另起炉灶的想法。就其持久、深沉和纯粹来说,我不能想象有哪一种幸福快乐能够胜过读书,因此对于那些无缘体味读书之乐的人,潜意识里总抱着一丝怜悯,尽管他们可能香车宝马,富甲天下。这在明眼人看来,也许又是一种迂腐?尽管一向慵懒,但积腋成裘,多年下来,读过的书也数量可观了。文章中所谈及的,只是陪伴我度过美好时光的书籍中的很少一部分,甚至并非最重要的部分,但都为我所喜爱,都曾给我带来或浓或淡的愉悦,或深或浅的思索。书海茫茫,一个人选择什么,在开始可能是偶然,但到后来却必定有着心性的契合。这些书,我确是细细读过,并得到一份心灵的会意的,因此感想都是真实的,尽管可能不乏稚嫩粗浅。写作,总是源于一种倾诉的欲望。读书随笔这种文体,更易让人想到“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书中的情感、思索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像一颗石子投进水塘,撞出层层涟漪。这个比喻颇能够写照这种文体的生发机制。它可以是作者对某本具体图书的梳理阐述,读后的心得,也可以是由此及彼,将若干作品统一在一个话题、一种理念之下,仿佛一条丝线串起多颗珠子。同时,读书随笔作为散文随笔之一种,本身也应该是文采郁郁、值得咀嚼品味的,古人尝谓“言之不文,传之不远”。只有具备此种品格,方能令感情的表露更为动人,思想的传递更为有效。我是这样理解读书随笔,并试图在写作中体现出这种追求的。“书卷长留伴一生”,这是法国传记作家莫罗阿一篇文章的题目,第一次读到,即牢牢记住了。书籍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远的润泽,深长的沉醉,使心灵对生活保持新鲜的感受和感动。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多端,人生途程怎样难以把握,如果能够与书为伴,便不啻为自己寻到了一个支点,一条可以信之托之的道路。而把读书的体验写下来,无疑于给心境上了保险,使之不会遗失忘却那一份幸福。借助文字的神奇的力量,那“曾经拥有”孰几也会变成“天长地久”的,尤其对白驹过隙般倏忽的人生来说。这本小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大象出版社的领导,感谢为之付出辛劳的善良的人们。是他们的关怀扶掖,使这本可能与市场利润无缘的小书得以面世,使一个爱书人得以表达他的喜悦,并且有可能指望与人分享。作者一九九七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