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一、诊法
二、辨证
第二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二、四诊合参
三、辨别病证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简史
第二章 望 诊
第一节 望神色形态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体
四、望姿态
第二节 望局部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四节 望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三、舌诊时的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
(一)望舌质
(二)望舌苔
(三)望舌质合舌苔
(四)危重舌象
第五节 望诊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面部色诊
二、目诊
三、耳诊
四、鼻诊
五、望口、唇
六、舌诊
七、手诊
八、穴位诊
第三章 闻 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声音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呕吐
六、呢逆
七、暖气
八、太息
九、喷嚏
十、肠鸣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痰与涕
二、口气
三、汗
四、身
五、经带
六、二便
七、呕吐物
八、病室气味
第四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之目的与方法
一、问诊之目的
二、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生活史
三、家族史与既往史
四、主症
五、现病史
第五章 切 诊
第一节 脉诊
一、诊脉部位
二、诊脉方法
三、正常脉象
四、病脉与主病
五、诊脉要点与鉴别
六、诊妇女与小儿脉
七、相兼脉象与独异脉象主病
八、脉与症的关系
第二节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
二、按诊的内容
第三节 切诊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脉诊客观化的研究
二、脉图分析方法的建立
三、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
四、脉诊的临床研究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阴阳辨证
一、阴证与阳证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
三、亡阴与亡阳
四、阴厥与阳厥
第二节 表里辨证
一、表证与里证
二、表里同病
三、表里出入
第三节 寒热辨证
一、寒证与热证
二、寒热错杂
三、寒热转化
四、寒热真假
第四节 虚实辨证
一、虚证与实证
二、虚实错杂
三、虚实转化
四、虚实真假
第五节 八纲辨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病因辨证
第一节 六淫
一、风证
二、寒证
三、暑证
四、湿证
五、燥证
六、火证
第二节 疫疠
第三节 七情
第四节 饮食劳倦
一、食积
二、劳倦
第五节 虫证、外伤
一、虫证
二、外伤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第二节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失血证
三、血热证
四、瘀血证
五、血寒证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虚血瘀证
二、气滞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证
二、津液不化证
第五节 气血津液辨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证
二、肝火上炎证
三、肝阳上亢证
四、肝血虚证
五、肝阴虚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滞肝脉证
八、肝气虚与肝阳虚证
九、肝胆湿热证
十、胆郁痰扰证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二、心血虚证
三、心阴虚证
四、心血瘀阻证
五、心火亢盛证
六、痰火扰心证
七、痰迷心窍证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气下陷证
三、脾不统血证
四、脾阳虚证
五、寒湿困脾证
六、胃寒证
七、脾胃湿热证
八、胃热证
九、胃阴虚证
十、脾阴虚证
十一、食滞胃脘证
十二、血瘀胃脘证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束肺证
四、寒邪客肺证
五、痰饮停肺证
六、风热犯肺证
七、热邪壅肺证
八、燥邪犯肺证
九、大肠湿热证
十、大肠虚寒证
十一、大肠液亏证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阴虚证
三、肾精不足证
四、肾气不固证
五、肾不纳气证
六、膀胱湿热证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肺气虚证
二、心脾两虚证
三、心肝血虚证
四、心肾阳虚证
五、心肾不交证
六、肺脾气虚证
七、肝火犯肺证
八、肺肾阴虚证
九、脾肾阳虚证
十、肝脾不调证
十一、肝胃不和证
十二、肝肾阴虚证
第七节 脏腑辨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十章 经络辨证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
第十一章 外感病辨证
第一节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少阳病证
三、阳明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附:卫气营血辨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第十二章 病案
第一节 书写病案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病案书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