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中国医学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精译

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精译

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精译

定 价:¥98.00

作 者: 黄志杰等主编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 第二部
标 签: 中医学

ISBN: 9787502332181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7cm 页数: 869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四部中医经典名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是中医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其所阐述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支柱,其方药经千百年临床验证,疗效卓越;《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辨治杂病的经典名著,总结了汉代以前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很大的作用;《温病条辨》在总结清代以前温病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治则,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本书对以上四部著作进行语译,既忠实原文,又不失实用性和趣味性,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养生保健者阅读。片断:必然上逆,严重时血随气逆而出现呕血的症状,或表现为进食之后胃气上逆而有暖气、呢逆,甚至呕吐的症状。所以说“怒则气上”。喜乐之时,情志舒畅,气机和顺,营卫之气运行通利;过度喜乐又会导致精神涣散不收,所以说“喜则气缓”。悲哀时,心之脉络拘急收缩,肺叶张大上举,上焦之气阻滞不通,营卫之气郁结不散,郁而生热,消耗正气,所以说“悲则气消”。恐惧时,神虚胆怯,精气下流,上焦闭塞失于宣散,气不能上行而反还于下,以致下焦胀满,上下不通,所以说“恐则气不行”。感受寒邪,则皮肤汗孔闭塞不通,营卫之气不能外达而收敛于内,所以说“寒则气收”。感受热邪,则皮肤汗孔开张疏通,营卫之气宣散太过,以致汗出不止,津液随气外泄,所以说“热则气泄”。惊慌时,心神无主,情绪不宁,考虑事情犹豫不决,表现出神情紊乱的样子,所以说“惊则气乱”。劳累过度,会出现喘息汗出的现象。喘息不止是正气内耗的表现;汗出太过则使正气外耗。所以说“劳则气耗”。思考时,精力集中,神归一处;思虑过度又会导致神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说“思则气结”。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魂为肝所主,肝血充盈,则魂的活动正常。肝气失调则多语;肝病津液外泄则多泪;肝血虚少,魂失依附,就会恐惧不安;肝气有余,疏泄太过,则易生恚怒。《素问》说:当人睡眠时,血液归藏于肝脏。人活动时,血液运行于全身,供机体需要。两目得到血液的滋养则能视物;双足得到血液的滋养则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的滋养就能握物;手指得到血液的滋养就能摄取。心主脉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神为心所主,血脉充盛则神的活动正常。心气失调可见嗳气;心病津液外泄则汗出;心气不足则悲哀忧伤;心气有余则喜乐太过而笑不休。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营气,意为脾所主,营气充沛,则意的活动正常。脾气失调可见吞吐酸水;脾病津液外泄则流涎。脾虚失运,精气亏虚,则四肢失养而无力运动,五脏失养而产生病变;实邪犯脾,运化受阻,则水谷留滞于中而腹部胀满,小便不利。肺主呼吸及一身之气,魄为肺所主,肺气充沛,则魄的活动正常。肺气不利,上逆而为咳嗽;肺病津外泄则流涕。肺气不足,则少气而呼吸乏力;实邪壅肺,气道不利,则胸闷气促,仰面喘息。肾贮藏先天之精气,志为肾所主,肾精充盛,则志的活动正常。肾气失调,则精神疲惫而为呵欠;肾病津液外泄则多唾。肾气不足,可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寒厥或热厥;肾脏受邪,水液停聚,则导致水肿胀满,甚至影响五脏发生相关病变。总之,五脏发生了病变,必须审察出现的证候,辨别脏气的虚实,谨慎妥善地加以调治。肝主魂,悲哀太过易伤魂,魂受伤可引起言行失常,狂妄迷乱而不精明,前阴收缩,筋脉拘挛,两胁肋骨不能舒张。病情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燥气当旺的秋季,因肺金克肝木,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肝病时,表现为多呼叫,筋脉拘挛,两手握固,易于发怒。怒志太过又会损伤肝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肝,则肝气受伤而多忧愁。解释说:肝气不足则恐,肝气太过则发怒。大怒不止,必然导致情绪沮丧而生忧愁。五脏的情志活动不是孤立的,如肝怒与肾恐,脾思与肺忧,都可以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脾在五行属土,其他四脏都依赖脾化生的水谷精气以充养,所以五脏的情志均与脾密切相关。恐虽发于肝,而实成于肾;忧虽发于脾,而实成于肝。胆为中精之府而与肝相配合,肾主藏精又与肝胆为母子关系,所以肝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肾之恐与肝之怒相互影响,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则肝肾两脏都会受到损伤。《九卷》和《素问》对此的论述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心主神,惊恐不安或思虑太过都会损伤心神。心神受伤则胆怯恐惧,不能自主,甚至引起脾病而肌肉消瘦。病情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寒水当旺的冬季,因肾水克心火,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心病时,表现为多笑,多喜,或多悲忧。过度喜乐又会损伤心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心,则心气太过而多喜笑。有人说,心之志为喜,心病却出现了脾肺二经的悲忧,这其中似乎有错,怎样解释呢?回答说:心气虚则喜不足而多悲伤,悲则必忧;心气实则多笑,笑则必喜。心与肺,脾与心,在情志上也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喜虽发于心,而实形成于肺;思虽发于脾,而实形成于心。一旦超过其限度,就会两脏俱伤。这些经文都是相互补充,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并没有错误。脾主意,愁忧太过,无法摆脱,就会伤意。意伤则脾气不舒而心中闷乱,四肢活动无力。病情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风木当旺的春季,因肝木克脾土,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脾病时,表现为多歌吟,呢逆,或多忧思。思虑太过又会损伤脾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脾,则脾气有余而多思。肺主魄,喜乐太过可伤魄。魄伤则精神狂乱,意志丧失,皮肤焦枯不润。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火气当旺的夏季,因心火克肺金,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肺病时,表现为多哭泣,咳嗽,或多悲忧。过度忧愁又会损伤肺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的精气合并于肺,肺气被扰则多悲。肾主志,大怒不止可伤志。志伤则健忘,记忆力减退,腰脊不能前伏后仰。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湿土当旺的长夏(农历六月),因脾土克肾水,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肾病时,多表现为呻吟,颤栗,或恐惧。恐惧太过又会损伤肾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肾,肾气被扰则恐惧,恐惧不解,易伤肾精,肾精受伤就会发生下肢酸软发凉、痿弱无力及精液下流的症状。总之,五脏是贮藏精气的器官,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不可使之受到损伤。精伤则阴虚,阴虚则不能化气,气阴两竭就会死亡。因此,用针刺治疗疾病时,首先要观察病人形体和神态的变化,以了解其精、神、魂、魄等的盛衰存亡。如果五脏的精气神都已受到损伤,就不适合用针刺治疗了。五脏变腧第二〔题解〕本篇主要阐述五脏的腧穴与五色、五时、五日、五音、五味等的相互配合关系,以及四时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本书前言前言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并保留下来的古代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中医药学的振兴,使古老而年轻的中医学焕发出了新的青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记录着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前辈们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原理、方法及丰富经验。本书所选著作,历来为学医者必读、精读之书,广大中医爱好者及由中医理论指导的养生保健者,也必须了解其主要内容方可入门,乃至登堂人室,成为行家里手。但是,这些书籍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深邃,且在版本流传过程中,多有错、讹、脱、漏之处,给今人阅读研究造成困难,致使祖国医药学遗产得不到很好发掘和利用。为进一步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普及中医药知识,古为今用,让中医药学更好地为今人服务,我们在图书出版界及发行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对《黄帝内经》等十部经典进行语译,变古奥为通俗,化深邃为晓畅,集为丛书,奉献给广大读者。语译中保持原篇章结构不变。医经类著作篇名加“题解”,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释,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顺序编写。原著有序文者选录一序并译为白话。对生僻字用汉语拼音和同音字注音。保留原著插图和药物剂量,书后附有“常用度量衡对照表”供参考。每本书前附有编写说明,概述该书版本情况、学术思想、实用价值等,以利读者了解全书概貌。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短促,译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译者

作者简介

暂缺《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精译》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针灸甲乙经精译
   编译说明
   序
   序例
   卷第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第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第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人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窌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第四
    经脉第一 上
    经脉第一 中
    经脉第一 下
    病形脉诊第二 上
    病形脉诊第二 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第五
    针灸禁忌第一 上
    针灸禁忌第一 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第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天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第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第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上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下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卷第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痜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第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 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 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 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 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第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 上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 下
   卷第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嚲泣出太息渼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伤寒论精译
    编译说明
    序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入参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桂加获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小柴胡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获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获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获苓四逆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五苓散方
    获苓甘草汤方
    栀子鼓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鼓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
    真武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加芒消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三物白散方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覆代赭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共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去桂加白术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汤方
    炙甘草汤方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调胃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猪苓汤方
    蜜煎方
    猪胆汁方
    茵陈蒿汤方
    吴茱萸汤方
    麻子仁丸方
    栀子柏皮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白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四逆加人参汤方
    理中丸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烧裤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精译
    编译说明
    序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晹病脉证第二
    栝楼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加入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栝楼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牡蛎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柴胡桂姜汤
    产后不可用白芍辨
    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瘛论
    产后当究奇经论
    下死胎不可拘执论
    催生不可拘执论
    产后当补心气论
    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
    保胎论一
    保胎论二
    卷第六 解儿难
    解儿难题词
    儿科总论
    俗传儿科为纯阳辨
    儿科用药论
    儿科风药禁
    痉因质疑
    湿痉或问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小儿痉病瘛病共有九大纲论
    小儿易痉总论
    痉病瘛病总论
    六气当汪不当汗论
    疳疾论
    痘证总论
    痘证禁表药论
    痘证初起用药论
    治痘明家论
    痘疮稀少不可恃论
    痘证限期论
    行浆务令满足论
    疹论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万物各有偏盛论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