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四部中医经典名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是中医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其所阐述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支柱,其方药经千百年临床验证,疗效卓越;《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辨治杂病的经典名著,总结了汉代以前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很大的作用;《温病条辨》在总结清代以前温病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治则,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本书对以上四部著作进行语译,既忠实原文,又不失实用性和趣味性,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养生保健者阅读。片断:必然上逆,严重时血随气逆而出现呕血的症状,或表现为进食之后胃气上逆而有暖气、呢逆,甚至呕吐的症状。所以说“怒则气上”。喜乐之时,情志舒畅,气机和顺,营卫之气运行通利;过度喜乐又会导致精神涣散不收,所以说“喜则气缓”。悲哀时,心之脉络拘急收缩,肺叶张大上举,上焦之气阻滞不通,营卫之气郁结不散,郁而生热,消耗正气,所以说“悲则气消”。恐惧时,神虚胆怯,精气下流,上焦闭塞失于宣散,气不能上行而反还于下,以致下焦胀满,上下不通,所以说“恐则气不行”。感受寒邪,则皮肤汗孔闭塞不通,营卫之气不能外达而收敛于内,所以说“寒则气收”。感受热邪,则皮肤汗孔开张疏通,营卫之气宣散太过,以致汗出不止,津液随气外泄,所以说“热则气泄”。惊慌时,心神无主,情绪不宁,考虑事情犹豫不决,表现出神情紊乱的样子,所以说“惊则气乱”。劳累过度,会出现喘息汗出的现象。喘息不止是正气内耗的表现;汗出太过则使正气外耗。所以说“劳则气耗”。思考时,精力集中,神归一处;思虑过度又会导致神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说“思则气结”。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魂为肝所主,肝血充盈,则魂的活动正常。肝气失调则多语;肝病津液外泄则多泪;肝血虚少,魂失依附,就会恐惧不安;肝气有余,疏泄太过,则易生恚怒。《素问》说:当人睡眠时,血液归藏于肝脏。人活动时,血液运行于全身,供机体需要。两目得到血液的滋养则能视物;双足得到血液的滋养则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的滋养就能握物;手指得到血液的滋养就能摄取。心主脉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神为心所主,血脉充盛则神的活动正常。心气失调可见嗳气;心病津液外泄则汗出;心气不足则悲哀忧伤;心气有余则喜乐太过而笑不休。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营气,意为脾所主,营气充沛,则意的活动正常。脾气失调可见吞吐酸水;脾病津液外泄则流涎。脾虚失运,精气亏虚,则四肢失养而无力运动,五脏失养而产生病变;实邪犯脾,运化受阻,则水谷留滞于中而腹部胀满,小便不利。肺主呼吸及一身之气,魄为肺所主,肺气充沛,则魄的活动正常。肺气不利,上逆而为咳嗽;肺病津外泄则流涕。肺气不足,则少气而呼吸乏力;实邪壅肺,气道不利,则胸闷气促,仰面喘息。肾贮藏先天之精气,志为肾所主,肾精充盛,则志的活动正常。肾气失调,则精神疲惫而为呵欠;肾病津液外泄则多唾。肾气不足,可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寒厥或热厥;肾脏受邪,水液停聚,则导致水肿胀满,甚至影响五脏发生相关病变。总之,五脏发生了病变,必须审察出现的证候,辨别脏气的虚实,谨慎妥善地加以调治。肝主魂,悲哀太过易伤魂,魂受伤可引起言行失常,狂妄迷乱而不精明,前阴收缩,筋脉拘挛,两胁肋骨不能舒张。病情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燥气当旺的秋季,因肺金克肝木,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肝病时,表现为多呼叫,筋脉拘挛,两手握固,易于发怒。怒志太过又会损伤肝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肝,则肝气受伤而多忧愁。解释说:肝气不足则恐,肝气太过则发怒。大怒不止,必然导致情绪沮丧而生忧愁。五脏的情志活动不是孤立的,如肝怒与肾恐,脾思与肺忧,都可以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脾在五行属土,其他四脏都依赖脾化生的水谷精气以充养,所以五脏的情志均与脾密切相关。恐虽发于肝,而实成于肾;忧虽发于脾,而实成于肝。胆为中精之府而与肝相配合,肾主藏精又与肝胆为母子关系,所以肝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肾之恐与肝之怒相互影响,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则肝肾两脏都会受到损伤。《九卷》和《素问》对此的论述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心主神,惊恐不安或思虑太过都会损伤心神。心神受伤则胆怯恐惧,不能自主,甚至引起脾病而肌肉消瘦。病情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寒水当旺的冬季,因肾水克心火,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心病时,表现为多笑,多喜,或多悲忧。过度喜乐又会损伤心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心,则心气太过而多喜笑。有人说,心之志为喜,心病却出现了脾肺二经的悲忧,这其中似乎有错,怎样解释呢?回答说:心气虚则喜不足而多悲伤,悲则必忧;心气实则多笑,笑则必喜。心与肺,脾与心,在情志上也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喜虽发于心,而实形成于肺;思虽发于脾,而实形成于心。一旦超过其限度,就会两脏俱伤。这些经文都是相互补充,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并没有错误。脾主意,愁忧太过,无法摆脱,就会伤意。意伤则脾气不舒而心中闷乱,四肢活动无力。病情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风木当旺的春季,因肝木克脾土,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脾病时,表现为多歌吟,呢逆,或多忧思。思虑太过又会损伤脾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脾,则脾气有余而多思。肺主魄,喜乐太过可伤魄。魄伤则精神狂乱,意志丧失,皮肤焦枯不润。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火气当旺的夏季,因心火克肺金,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肺病时,表现为多哭泣,咳嗽,或多悲忧。过度忧愁又会损伤肺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的精气合并于肺,肺气被扰则多悲。肾主志,大怒不止可伤志。志伤则健忘,记忆力减退,腰脊不能前伏后仰。严重时,可见皮毛憔悴,面色枯槁。到了湿土当旺的长夏(农历六月),因脾土克肾水,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说:肾病时,多表现为呻吟,颤栗,或恐惧。恐惧太过又会损伤肾脏。《九卷》及《素问》又说:五脏精气合并于肾,肾气被扰则恐惧,恐惧不解,易伤肾精,肾精受伤就会发生下肢酸软发凉、痿弱无力及精液下流的症状。总之,五脏是贮藏精气的器官,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不可使之受到损伤。精伤则阴虚,阴虚则不能化气,气阴两竭就会死亡。因此,用针刺治疗疾病时,首先要观察病人形体和神态的变化,以了解其精、神、魂、魄等的盛衰存亡。如果五脏的精气神都已受到损伤,就不适合用针刺治疗了。五脏变腧第二〔题解〕本篇主要阐述五脏的腧穴与五色、五时、五日、五音、五味等的相互配合关系,以及四时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本书前言前言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并保留下来的古代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中医药学的振兴,使古老而年轻的中医学焕发出了新的青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记录着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前辈们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原理、方法及丰富经验。本书所选著作,历来为学医者必读、精读之书,广大中医爱好者及由中医理论指导的养生保健者,也必须了解其主要内容方可入门,乃至登堂人室,成为行家里手。但是,这些书籍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深邃,且在版本流传过程中,多有错、讹、脱、漏之处,给今人阅读研究造成困难,致使祖国医药学遗产得不到很好发掘和利用。为进一步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普及中医药知识,古为今用,让中医药学更好地为今人服务,我们在图书出版界及发行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对《黄帝内经》等十部经典进行语译,变古奥为通俗,化深邃为晓畅,集为丛书,奉献给广大读者。语译中保持原篇章结构不变。医经类著作篇名加“题解”,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释,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顺序编写。原著有序文者选录一序并译为白话。对生僻字用汉语拼音和同音字注音。保留原著插图和药物剂量,书后附有“常用度量衡对照表”供参考。每本书前附有编写说明,概述该书版本情况、学术思想、实用价值等,以利读者了解全书概貌。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短促,译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