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础理论
1.1 电信的历史回顾
1.1.1 数据通信历史
1.1.2 电话的历史
1.2 标准组织
1.2.1 标准的制定
1.2.2 国内外的标准化组织
1.3 数据传输基础
1.3.1 二进制码的电表示
1.3.2 字符集——ASCII和EBCDIC
1.3.3 语音数字化
1.4 电信协议基础
1.4.1 协议业务
1.4.2 分层及其优点
1.4.3 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
1.5 网络基础
1.5.1 网络基础
1.5.2 客户机/服务器环境
1.5.3 局域网(LAN)
1.5.4 广域网(WAN)——外部连接
1.5.5 交换原理
1.5.6 本章测验
第2章 日新月异的电话网
2.1 基础设施
2.1.1 解体前的贝尔系统网络
2.1.2 解体后的贝尔系统网络
2.1.3 解体及其原因——改革风浪
2.1.4 新的电信法
2.2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2.2.1 目标
2.2.2 平等访问权的承诺
2.2.3 成本、更高的成本——严峻的现实
2.3 北卡罗纳信息高速公路
2.4 主干网
2.4.1 从模拟中继到数字中继
2.4.2 数字系列——DSI和DS3
2.4.3 同步光纤网络(SONET)——新的光纤主干网
2.5 专用网
2.5.1 专用小交换机(BX)
2.5.2 专用网的特征和能力
2.5.3 语音和数据的综合
2.5.4 集中式小交换机(Centrex)专业
2.5.5 计算机电话应用
2.6 传输
2.7 用户接口
2.8 本章测验
第3章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
3.1 向分布式处理发展
3.1.1 主机及其应用简介
3.1.2 转向个人计算机
3.2 连向桌面的局域网技术
3.2.1 拓扑和基本体系结构
3.2.2 局域网设备
3.2.3 以太网概述
3.2.4 令牌环概述
3.2.5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概述
3.2.6 客户机/服务器
3.2.7 网络操作系统
3.3 架起通向广域网的桥梁
3.3.1 基本体系结构和可用的选项
3.3.2 X.25分组交换
3.3.3 使用T-1连接
3.3.4 56kbps交换信道
3.3.5 帧中继
3.3.6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3.3.7 TCP/IP
3.4 因特网(Internet)模型
3.4.1 从因特网(Internet)吸取的教训
3.4.2 要解决的问题——公司策略和法规的制定
3.4.3 高速解决方案——企业内部网
3.5 因特网(Internet)的基础]设施——世界范围的互联网
3.5.1 谁在控制——超级计算机中心
3.5.2 直接或间接——开始连接
3.6 因特网(Internet)服务
3.6.1 电子邮件——全球发送
3.6.2 信息交换——文件传送
3.6.3 谦价的远处远程访问——模拟终端
3.6.4 保佑还是诅咒——新闻组
3.6.5 商业化的Internet——万维网(WWW)
3.6.6 时髦还是现实——Internet上的语音
3.7 本章测验
第4章 TCP/IP——Internet协议
4.1 概述
4.1.1 TCP/IP的历史
4.1.2 互联网概述
4.1.3 关于TCP/IP的描述
4.2 TCP/IP标准
4.2.1 标准文档
4.2.2 标准组
4.3 网间协议(IP)
4.3.1 IP头标
4.3.2 IP的编码
4.3.3 域名系统
4.3.4 因特网中的路由
4.3.5 IP路由协议
4.3.6 IP服务
4.3.7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4.4 传输控制协议
4.4.1 TCP头标
4.4.2 TCP端口和套接字
4.4.3 TCP服务
4.5 用户数据报协议
4.6 因特网应用协议
4.6.1 TELNET
4.6.2 文件传输协议
4.6.3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4.6.4 简单函件传输协议
4.6.5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4.6.6 超文本传输协议
4.6.7 SLIP和PPP
4.7 网络管理
4.8 本章测验
第5章 七号信令系统
5.1 从信令到控制
5.1.1 信令方式的演变
5.1.2 公共信道信令的优点
5.1.3 信令之后——自动网络控制
5.2 智能网
5.2.1 什么是智能
5.2.2 未来的业务
5.2.3 宽带的要求
5.3 SS7的体系结构
5.3.1 数据链路
5.3.2 网络组件
5.4 SS7协议集
5.4.1 消息传递部分(MTP)
5.4.2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5.4.3 事务处理能力部分(TCAP)
5.4.4 电话用户部分(TUP)
5.4.5 ISDN用户部分(ISUP)
5.5 本章测验
第6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6.1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功能概述
6.1.1 ISDN标准
6.1.2 ISDN特点
6.1.3 业务及应用
6.2 七号信令系统(SS3)的用户接口
6.2.1 一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I)提供的端到端信令
6.2.2 专用智能网
6.3 ISDN的早期问题
6.3.1 马车置于马前——过早的推出
6.3.2 互操作性——标准的发展趋势
6.3.3 配置——客户的恶梦
6.4 ISDN网络结构
6.4.1 基本速率接口(BRI)
6.4.2 基群速率接口(PRI)
6.4.3 信道用途
9.4.4 节点和参考点
6.4.5 ISDN协议
6.5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6.5.1 BISDN优点概述
6.5.2 BISDN和ATM——它们需要互相提供什么
6.6 帧中继
6.7 本章测验
第七章 蜂窝网
7.1 从无线电话到蜂窝电话
7.1.1 无线电话网络概述
7.1.2 蜂窝通信解决方案——结构和分布
7.2 蜂窝网络结构与协议
7.2.1 美国的网络
7.2.2 国际网络
7.2.3 蜂窝的动作
7.2.4 时分多址(TDMA)
7.2.5 码分多址(CDMA)
7.2.6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7.2.7 蜂窝网中的分组交换
7.3 个人通信业务
7.3.1 新网络与新业务
7.3.2 GSM真的需要吗
7.4 专门的无线解决方案
7.4.1 单一号码业务
7.4.2 数据访问
7.4.3 报警业务
7.4.4 遥测
7.5 本章测验
第8章 光纤骨干网
8.1 从铜览过渡到光纤
8.1.1 现有的数字传输概述
8.1.2 SONET——解决方案
8.2 SONET(同步光纤网络)概述
8.2.1 SONET网络节点
8.2.2 SONET协议
8.2.3 SONET帧结构
8.3 光纤环路
8.4 本章测验
第9章 ATM——未来的关键技术
9.1 公共交换电话网的综合
9.1.1 采用ATM的原因
9.1.2 从网络到用户
9.1.3 从LAN到LAN
9.1.4 ATM专业和应用
9.2 ATM网的接人
9.2.1 用户到网络接口(UNI)
9.2.2 网络到网络接口(NNI)
9.3 ATM综述
9.3.1ATM层面
9.3.2 ATM层
9.3.3 ATM信头和净荷
9.3.4 ATM里的选路——VCI/VPI
9.3.5 ATM信令
9.3.6 适配层
9.4 本间测验
附录1 计算机的历史
附录2 电话的历史
参考文献
词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