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农业发展状况1.1996年是我国执行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199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较好地实现了“九五”第一年要“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2.农业产出。1996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3550亿元,比上年增长5.1%,是1991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种植业产品除棉花、油料和麻类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外,其他主要产品均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50454万吨,增长13.4%,再创历史新纪录;棉花总产量420万吨,减产11.8%;油料总产量2211万吨,减产1.8%,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糖料总产量8360万吨,增长5.3%;烤烟总产量295万吨,增长42%;水果总产量4653万吨,增长10.4%。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全年肉类总产达到5915万吨,增长12.5%。水产品总产量(按原标准统计,下同)2813万吨,增长11.8%。3.农村产业结构。1996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从各产业产值结构看,第一产业占26.4%,所占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61.6%,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2.0%,上升0.3个百分点。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农业产值增长7.8%,林业增长5.7%,畜牧业增长11.4%,渔业增长14.0%。从农作物种植结构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较多,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下降0.9个百分点;蔬菜和瓜类等上升0.4个百分点。畜牧业中的草食家畜和家禽增长速度快于生猪,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生猪比重下降。渔业中的优质水产品所占比重也有所提高。此外,199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非农行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只上升0.6个百分点,比上年升幅低0.8个百分点。4.农村收益分配与乡村集体经济。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净收入平稳增长,农村经济总费用的增长略高于总收入的增长。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73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5%(末扣除物价因素,下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达到20835.8亿元,增长22%;农村经济总费用为57834.7亿元,增长21%。1996年全国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年末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总规模达9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村均集体收入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分别为57万元和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和10%。同时,乡村集体经济法规制度建设也取得新进展,有9个省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或审计条例。5.农户经营与收入、消费、储蓄。据抽样调查,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有常住人口4.42人,整、半劳动力2.84个,人均经营耕地面积0.15公顷,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3605.1元,比上年增长29.9%。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增幅高于上年3.7个百分点,创“八五”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1362元,占70.7%,且其增加额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67.9%。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的增加额为199元,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57%。来自粮食的纯收入增加额人均77元,对纯收入的贡献超过1/5。1996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7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比上年高4.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85元,实际增长8.4%。食物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降至56.58%,比上年下降2.05个百分点。其他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6年末农户储蓄存款余额达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当年新增存款1475亿元,增长6.3%,增幅回落5.5个百分点。农村集体(含乡镇企业)年末存款余额为1725亿元,增长13%;当年新增存款198亿元,增长30%左右,增速明显加快。6.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的总支出(执行数)为7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完成当年预算的90.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9.34%,比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中央计划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92.60亿元,比上年增加47.54亿元,增长32.77%,比同期中央整个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幅高10.4个百分点;占中央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为5.58%,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1996年农林牧渔水利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包括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为336亿元,比上年增加72.5亿元,增长27.5%,高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幅9.3个百分点。中国农业银行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含乡镇企业贷款)3572.4亿元,净投放农业贷款4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高出全行各项贷款增幅2.2个百分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为6251.64亿元,其中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3823.5亿元。国家银行安排的一些农业专项贷款的资金发放进度和资金到位率好于往年。1996年农村集体农业投资和农民生产性投入均有增加,但农村集体农业投资比重继续下降。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末达到15245.96亿元,比上年增加3456.63亿元,增幅为29.3%。其中,村组集体所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4187.23亿元,比上年增加740.57亿元,增幅为21.49%,所占比重降至27.4%,下滑1.8个百分点;农民家庭自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355.14亿元,比上年增加1375.41亿元,增幅为34.56%,所占比重升至35.1%,提高1.4个百分点。1996年农用工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状况也得到改善,有力地支撑了全年的农业丰收。化肥总产量达到2835.7万吨(按折纯量计算),比上年增长9.61%;农药增产2.4%;农膜增产13.71%。大中型拖拉机总产8.5万台,增长31.8%;小型拖拉机总产量194.1万台,增长0.3%。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机总动力达到3.8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7.5%;拖拉机拥有量986万台,增长6.0%。1996年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一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工82亿个,投入资金300亿元,完成土石方100多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62千公顷。7.价格与市场。1996年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平稳,涨幅在上年回落的基础上继续较大幅度回落。全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04.2%,涨幅较上年回落15.7个百分点。粮食收购价格上涨5.8%,比上年下降23.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类收购价格上涨5.7%,下降16.8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食品价格上涨7.6%,涨幅回落15.3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5%,涨幅回落30.3个百分点。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回落,定购价与市场价的价差明显缩小,年末玉米的市场价低于定购价。199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4%,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化肥上涨10.8%,涨幅回落24.6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市场在上年升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势头。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2.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2%,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持平。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3397亿元,增长22.2%。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活跃,全年实现销售额1534.8亿元,增长7.1%。农村集贸市场达到64559个,比上年增加1559个。1996年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的最低点。8.农产品进出口。199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38.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8%。其中进口95亿美元,下降10.8%,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实现贸易顺差4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1%,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为9.4%,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产品进口占全部进口的份额为6.8%,下降1.3个百分点。农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均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6%和2.2%;加工贸易进口下降22.2%,出口增长29.4%。1996年粮食出口143万吨,比上年增长42.2%;进口1200万吨,下降42%。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的进口均有不同程度减少。1996年农业政策执行评价9.1996年我国粮食及农业获得丰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有力的政策措施,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国上下加大了抓农业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1996年我国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0.土地制度。据农业部调查,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60%的村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从不同地区的进展看,中部地区有65%的村完成了这项工作,完成比例比东部地区高15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5个百分点。但是,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并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地方不多。调查显示,在已经延长承包期的村中,真正落实承包期30年不变的不足20%,明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村更是少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就全国而言尚处于探索总结阶段,各地流转的土地面积和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不稳定,一些省份出现下降或增长势头减缓。1996年耕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据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西藏)统计,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88000千公顷。11.粮棉价格与购销。1996年国家在粮食价格与购销政策上主要是改进粮食定购价格的管理办法,由国家下达粮食定购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具体价格由省级政府制定;提高粮食定购价格,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种粮食加权平均的基准收购价格全国平均为每50公斤67元,上浮幅度不超过10%;继续允许地方实行价外补贴。在棉花价格与购销上,稳定收购价格,继续坚持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经营,提倡和推广棉肥挂钩,改进棉花供应办法和供应价格管理形式,暂缓执行省际棉花调拨奖励金。1996年粮食价格与购销政策的执行情况较好,粮食定购价与市场粮价的价差明显缩小,多数省份继续实行粮肥挂钩和价外补贴,粮食收购总量增加、销售价格平稳、库存创历史最高纪录。但也存在仓容不足、资金紧张、调销不畅等问题。棉花的价格和购销政策也基本得到执行,部分省实行了棉肥挂钩,但1996年棉花生产滑坡,收购量也下降。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流通。199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流通政策重点是加大现有政策落实力度和进一步完善政策,突出做好化肥的价格控制并保证数量供应。从执行情况看,政策落实是比较好的。全年农业生产资料货源比较充足,化肥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品种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各省普遍加大落实化肥省长负责制的力度,化肥等农资的市场流通秩序也有定程度的改善;农资价格涨幅有较大回落,化肥价格上涨过猛的势头得到抑制。1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到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工作全部完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工作完成计划数的80%以上。中国农业银行加快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有关部门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和农村保险改革等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并开始制定实施方案。14.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目前,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总体上处于试点阶段,但在许多地方已形成大范围试点和局部地区推广的态势。具体改制形式主要有企业集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兼并和拍卖等。企业改制后大都收到了较好效果。如乡村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后,形成了新的财产关系,初步建立了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既盘活了存量资产,也增大了企业资本金,上缴税金和以工补农资金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5.农业产业化经营。1996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出现了中央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性高涨的良好态势。多数地方政府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在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16.减轻农民负担。1996年中央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力度都是近年来最大的。主要政策要点是:实行提留统筹资金统一管理,健全分工协作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丰收之年加重农民负担,减轻灾区、贫困地区农民的负担等。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承担村提留、乡统筹费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6%,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23.6个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管理农民负担的地方性法规。17.扶贫。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和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扶贫攻坚进度的重大决策和具体政策措施。诸如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今后五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扶贫攻坚要到村到户,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增加扶贫资金和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等。1996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700万。18.农业法制建设。1996年中央和地方普遍加大了农业立法工作力度。国家出台了《乡镇企业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各地共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近60件。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为契机,通过抓农业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全面启动“三五”普法工作。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19.1996年的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表明,我国政府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正确的,不仅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而且也进一步改善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996年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20.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1996年在新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新增的农业增加值占16.71%;农业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中的份额占1.62个百分点。农产品在满足农村居民自身消费的同时,也向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消费所需的食品,并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1996年农民向非农业居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比上年增长22.2%,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2%,全国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增长7.1%。21.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其中二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国二三产业合计增加值的31.92%。1996年末农村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8.92%。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为40.03%。22.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1996年我国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进入合理区间。当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降低,而农业增加值增长高于上年,工农业发展比例降至2.5:1。但今后持续保持这种适宜的关系难度很大。主要是农业发展中的诸如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等深层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多年来实行的“重工轻农”发展战略难以在短期得到彻底纠正等。23.农业与国民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农民从农业取得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快。1996年农业为农民提供的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15.2%,提高0.2个百分点。在再次分配过程中,农业投资积累额有较大幅度增加。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增长35.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7.2个百分点,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1.75%,提高0.23个百分点。1996年国民收入分配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的方向变化但并未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仍然太少。24.城乡居民收入差异。199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继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差由上年的后者快于前者0.4个百分点扩大到5.7个百分点,相对差距由2.47:1缩小为2.27:1。但差距的绝对额还在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315元增加到2451元。此外,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是实物收入的增加,这部分收入的很大一块当年并未转化为货币收入。25.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1996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在总体上出现缩小的态势。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之比由上年的2.30:1缩小到2.13:1,城乡人均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6%和56.6%。1996年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额之比为1:1.2,占各自食品支出的14.3%和35.1%;人均粮食消费量之比由上年的1:2.66升至1:2.71。城乡居民人均肉禽类消费量之比为1.9:1。26.区域经济发展差异。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增加值之比为2.49:1.92:1,与上年相比,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差距有所缩小,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所扩大;三大地区乡村企业增加值之比为9.78:2.67:1,与上年相比,东部与中部差距有所缩小,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所扩大。1996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00:1.32:1,首次出现90年代以来的东部与西部农民收入差距缩小。1997年农业发展趋势27.199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48000万吨,棉花425万吨,油料2250万吨,糖料8600万吨,肉类6200万吨,水产品310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左右。实现上述目标有利条件不少,但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从有利条件看,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不利条件看,市场粮价下跌较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气候、病虫害等条件可能差于上年。28.1997年种植业总体上不会发生大的波动,粮食生产呈平产略减的态势,棉花总产可能略有下降。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草食动物增速可能减缓。渔业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且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农民增收因素减少,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仍会有所增长。农村市场的供给形势明显改善,物价涨幅将稳中有降,市场趋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