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物理教学论

物理教学论

物理教学论

定 价:¥23.50

作 者: 查有梁等著
出版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
标 签: 物理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3525375 出版时间: 1996-12-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463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提要本书分三个层次研究物理教学论。第一是宏观层次,论述物理教学的认识论研究、系统论研究、结构论研究;第二是中观层次,探讨物理教学的模式、技术、艺术;第三是微观层次,研究物理概念教学(概念形成)、物理问题教学(问题解决)、物理教学方法(方法应用)。这三个层次之间又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了一个较为严谨的“物理教学论’’的整体。全书的逻辑结构和较多的具体论证为作者们所独创。本书是对“物理教学论”的一个新的探索。本书既有理论阐述、模式构建,又结合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既从哲学和科学的高度论述了物理教学的特性,又论述了物理教学的技术和艺术;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的选修教材,也可供广大中等学校物理教师研究参考。对大中学校的理科教师,本书也有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

  查有梁1942年1月生。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智力开发与专门人才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教学论博士点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组成员。谢仁根1955年2月生。1982年毕业于成都大学物理系(专科),1987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物理系(本科)。现在四川省双流县教研室任物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沈仁和1955年2月生。1987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物理系。现任成都市建筑职业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李久和1965年5月生。1991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物理系。现任教于成都市棠湖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梁钧1968年6月生。1995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学论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物理教学的认识论研究
    第一节 一般认识论
    一 实践—理论—实践
    二 个性—共性—个性
    三 状态—过程—状态
    第二节 发生认识论及其教育模式
    一 活动 图式—活动
    二 同化—顺应 同化
    三 平衡—非平衡—平衡
    四 发生认识论与基础教育模式
    第三节 发展认识论及其教育模式
    一 经验—直觉——经验
    二 结构—转换—结构
    三 综合—分析—综合
    四 发展认识论与创造教育模式
    第四节 物理概念形成的认识论模式
    一 毛泽东的“实践论模式”
    二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模式”
    三 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模式”
   第二章 物理教学的系统论研究
    第一节 系统科学三原理
    一 反馈原理
    二 有序原理
    三 整体原理
    四 系统科学原理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反馈原理与教学原则一
    一 反馈原理的内涵
    二 反馈原理对教育的意义
    三 教学原则一的表述
    第三节 有序原理与教学原则
    一 有序原理的内涵
    二 有序原理对教育的意义
    三 教学原则二的表述
    第四节 整体原理与教学原则三
    一 整体原理的内涵
    二 整体原理对教育的意义
    三 教学原则三的表述
    第五节 物理概念形成的系统论模式
    一 系统关联模式
    二 协作现象模式
    三 数理匹配模式
   第三章 物理教学的结构研究
    第一节 牛顿力学的教学结构
    一 教学结构的意义
    二 初等水平的力学结构
    三 中等水平的力学结构
    四 大学水平的力学结构
    第二节 高中力学结构的对话
    第三节 高中电学结构的对话
    第四节 方法—问题结构
    一 “一题多解”形成结构
    二 “一题多变”形成结构
    三 “分析—综合”形成结构
   第四章 物理教学的模式
    第一节 教育模式原理
    一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模式
    二 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
    三 教育模式三原理
    第二节 物理教材对应的教育模式
    一 实验模式
    二 学术模式
    三 文化模式
    四 系统模式
    第三节 中学物理导学—讨论模式
    一 模式的实验基础
    二 模式的操作程序
    三 模式的目标
    四 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四节 中学物理指导—探索模式
    一 模式的实验基础
    二 模式的操作程序
    三 运用模式的注意事项
    四 模式的目标
    五 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五节 中学物理目标—掌握模式
    一 模式的实验基础
    二 模式的操作程序
    三 运用模式的注意事项
    四 模式的目标
    五 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六节 中学物理图表—竞赛模式
    一 构想模式的溯源
    二 模式的程序设计
    三 实施的注意事项
    四 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五 模式的目标
    第七节 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 教学模式多样化
    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三 教学模式现代化
   第五章 物理教学的技术
    第一节 物理教学技术原理与模式
    一 物理教学技术的原理
    二 物理教学技术的模式
    三 物理教学与技术发展
    第二节 物理教学媒体的特点和使用
    一 传统教学媒体的特点与使用
    二 电化教学媒体的特点与使用
    第三节 物理实验教学技术
    一 演示实验教学技术
    二 学生实验教学技术
    三 课外实验教学技术
    第四节 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 学业成绩的测量与评价
    二 实验技能的测量与评价
    三 情感因素的调查与评价
    四 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
    第一节 物理教学艺术的准则
    一 教学艺术的原理
    二 教学艺术的原则
    三 物理教学艺术的准则
    第二节 物理教学艺术的模式
    一 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
    二 物理教学艺术魅力产生的因素
    三 物理教学艺术的模式
    第三节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 激发求知欲的艺术
    二 揭示科学美的艺术
    三 促进发展的艺术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研究
    一 概念的理解
    二 物理概念
    三 物理量
    四 物理规律
    第二节 物理概念形成
    一 物理概念形成的认识论问题
    二 物理概念形成的科学方法论问题
    三 物理概念形成的心理学问题
    四 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问题
    第三节 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程序研究
    一 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程序
    二 “能”概念形成的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三 “功”概念形成的教学程序
    四 “机械能”概念形成的教学程序
    五 “机械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教学程序
    第四节 初中二年级“数理概念匹配”研究
    一 学习物理概念的数学困难
    二 自编教材:等比关系和等积关系
    第五节 高中一年级“数理概念匹配”研究
    一 学习物理概念的数学困难
    二 数理概念匹配:矢量运算
    三 关于“矢量运算”的教学讨论
    第六节 高中物理选修课“数理概念匹配”探索
    一 数学概念先行
    二 初等数学并不“简单”
    三 “数理概念匹配”探索的启示
   第八章 物理问题教学
    第一节 物理问题解决研究的意义
    一 物理问题解决的内涵
    二 物理问题解决的心理活动模式
    三 物理问题解决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物理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一 物理问题解决的程序模式
    二 物理问题解决的行动模式
    三 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四 物理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形式
    第三节 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 两条基本的解题思路
    二 解题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 物理问题解决的一些特殊方法
    第四节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高效益途径探讨
    一 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的主要思维障碍
    二 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认识误区
    三 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效益的途径
   第九章 物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 方法与结构
    一 科学方法的范畴结构
    二 教育科学方法的范畴结构
    三 教学方法的范畴结构
    第二节 常规教学方法与应用
    一 备课方法
    二 引入方法
    三 授课方法
    四 复习方法
    第三节 科学方法与应用
    一 模拟方法
    二 理想方法
    三 类比方法
    四 比较方法
    第四节 综合方法与应用
    一 活动教学方法
    二 隐性教学方法
    三 反馈控制方法
    四 综合交叉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