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提要本书在一般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方法与化学学科特点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为重点,讨论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写作上既重视理论探讨,又贴近实际,增加可操作性,为读者开展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活动及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有益信息。片断:第一节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一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简介1.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与对学生学力和学业成就的检测活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开始了教育测评。到公元606年,我国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教育测评的最初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一直未能发展起来;而在西方,其中主要是在美国,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教育测量和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以前,学校考试一般都缺乏标准和应有的客观性,其基本方法是对学生逐个口试。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这种考试很难继续实施了。1845年,美国波士顿文法学校首先引入了书面考试。但这时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标准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864年,英国教师费舍尔(GeOrgeFisher)收集了许多学生的成绩样本,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作为度量学生成绩的标准;1897年,美国的莱斯(J.M.Rice)博士发表了他对2O个学校的16000名学生所作的拼字测验的结果;1905年,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法国的《比纳西蒙量表》发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L.M.Terman)发表了对比纳量表进行修订后的更完善的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量表》,首次引入了智商的概念,使智力测量有了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标志着心理测验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了《心理和社会测量学导论》,介绍了心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1909年,桑代克又编写了用于书法、拼字、作文、图画测验的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学的鼻祖。1918年以后,教育测量的使用范围逐渐从小学发展到中等以上学校,许多大学也开始设立了教育测量学课程。至本世纪20年代末,教育测量已发展到全盛期,教育测量在学力检测与教育成就的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其弱点也逐步暴露出来。由于当时的测验都是围绕着教科书编制的,测验内容只要求学生记忆教材的知识内容,未能包括对学生的社会态度、兴趣、情感的检查,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要,因而它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批判。1929年,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教育的社会效果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直接推动了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依据的教育评价活动的发展。从1934年始到1942年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R.W.Tyler)受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了历时8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在对以往的课程和测验设计进行了尖锐批评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和测验编制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测量是它的手段。根据泰勒的理论进行的评价活动能够获得关于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工作。所以,这一理论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欢迎。本书前言前言教育测量学作为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化测定的一门教育科学,从本世纪初建立以来,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门学科在人才选拔、因材施教、教育评价、教育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则是在运用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成果逐渐生发、凝聚而成的一门年轻学科,可以说是在借鉴或移植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原理、规则来具体研究化学教育现象,以获得定量化的认识而逐渐成型的。从我国的教育和研究实践看,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重新恢复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等专业课程及重组研究课题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化学教育界也开始重视科学的、定量化的测量和评价研究,经过一段试验改革的实践,开始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近几年来,已开始有研讨化学教学目标的论著问世。应当承认,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与化学教育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仍处在资料不够充分、理论上停留在经验性概括的阶段,但其建立和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爱因斯坦语)任何学科的建构如同学者治学一样,总是从实践中取得经验,储宝撷英,积厚薄发,然后自成一家。基于以上认识和信念,我们在近六七年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不太系统的研究成果梳理成一个体系,并形成为本书。本书的重点在于介绍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讨论化学教育测评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写作时采用突出化学教学测评,尽力体现化学教学中“学”与“教”这一双边特征,以化学教育目标与化学教育测评标准为基点和起点,延伸、分解为实施测评的程序与方法,化学标准化考试放在本书的中间,最后以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为结尾。这种体例意在促使教育者(化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努力从化学教育测验与测量程序中获得更多信息,以利于为改进化学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决策。“测验与测量之所以有用,是由于它允许而且被用来做出较好的决策。”(R.L.桑代克和E.P.哈根语)我们认为,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一定要重视紧密结合化学教育实际,运用并充实、发展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一般原理,要在实践研究上下功夫,努力去探求化学教育定量化测定的诸多规律性的结论,进而对改革和提高化学教育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全书由王建成执笔,刘知新统稿、审稿。我们尽力将文稿写得既贴近实际,又反映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既重视理论探讨,又注意可操作性。这一尝试的效果如何,还有哪些不足,尚祈海内同行不吝指教。作者1995年10月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