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少林打擂术渊源据《少林拳谱》记载,早在宋代天佑年间,福湖和尚就常教弟子智瑞、智兴等在寺内演练打擂武艺。弟子们常常因练功而受伤。福湖大师因此立下了奖赏章法:凡交手中打伤他人者,赏银一钱,被人制伤者赏豆腐一斤,补养身体。在师傅的严教下,弟子们勤学苦练,武艺倍增,仅3年时间智瑞、智兴等就练成了一身本领,常赴寺外打擂,多数载誉而归,成为武林高手。到了元初,觉远和尚不满足于仅得罗汉十八手之衣钵,多次出山拜师,八方求艺,在兰州与武林高手李叟相遇,遂又结识大师白玉峰,三人同归少林寺,潜心研练少林武艺,将少林拳术增创为70余手,使少林一宗因此兴盛。觉远本人尤重散手,其徒成名者有觉泽、澄惠等。特别是觉泽,打擂武艺超群,一人常与百人搏斗,几乎百战百胜,有“小赵云”之称。他编有《飞虎摔打三十招》和《飞龙摔拿三十七势》。元代的智安、智聚、子安、觉训等在散手技法、格斗、打擂方面,技高一筹。他们在继承前人功夫的基础上,把气功等特技贯穿于散手和打擂之中,使少林武术在内容和功夫方面更加丰富。智安编有《龙虎交战三十一招法》。明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顶峰,在散手拳法和打擂方面更有创新。如同禅、同梅、玄烂、同禧、明学、悟华、普便、庆望等,都是擂台上的常胜将军。特别是同祥法师不仅精通擒拿和打擂术,常以一胜百,而且在晚年还编有专著——《擒记要》,它包括擒十六手,拿十八法,缠十三路,共计四十七手。这是拳谱中关于散手、擒拿、打擂实战的最早记载。至今仍流传于武僧之中。另一位庆望和尚,年轻有为,在20岁时就武艺超人,并以搏击之长,镇恶拿盗。他奔走大江南北,名震东西,写有《踢打擒拿二十四势》和《散手攻防三十二势》、《散手四十五手》等。比较祥细地阐述了散手实战中的足踢、拳打、手擒和智技合一的攻防妙招。清代虽然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习武,迫使部分武僧出山,但却未能禁止住雄杰立志保国和振兴民族之志。他们昼隐夜习,反到把少林功夫的火种吹向四面八方,可谓“艺授八方,功夫更强”。清代少林寺著名的打擂高手有玄志、如静、湛德、湛举、寂聚、寂袍等,特别是玄志和尚,在临终前编写了《拿把对拆法》和《散手摔拿抓破法》等打擂实战专著,流传至今。湛举和尚编写了《三十六散手》,为发展少林散手技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前言前言少林武术发源于北魏,杨名于随末唐初,在宋明期间达于鼎盛,自清朝开始衰落,到民国时期流散于民间。今天时值盛世,党和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使少林武术枯木逢春,又值盛期,饮誉海内外。近几年来,人们对于武术健身,运动延寿和强身自卫的愿望日趋迫切。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对少林打擂功夫更为好奇,不远千里来寺学艺者络绎不绝,来函求技者何止千万。为了继承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宏扬少林武威,振兴中华,满足全国亿万武术爱好者的殷切要求,特将少林技击名师永祥和尚在寺院被焚前抄录的少林寺打擂秘诀,还俗僧素法武师珍藏的搏击资料整理编写成册,以飨读者。本书尽量保留了原打擂秘技和词语,仅对个别过分玄虚和迷信之处做了删改。为了利于初学者自学,特在基本功练法、打擂实战法和特殊功夫练法章节中附上了详细的图解,并标有动作路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少林寺方丈德禅和著名武僧素云等的指教。冯增欣同志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的大量资料年代久远,由于个人水平和知识局限很胜使其尽善尽美,因此,不揣粗陋敬献给读者,希望读者见仁见智,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更正完善。编者1987年12月于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