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下》(三部曲)是芬兰当代著名作家万伊诺·林纳的代表作,深受国内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译成俄、英、法、德、瑞典等十多种文字。林纳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生在芬兰中部海曼地区乌尔亚拉村一个屠宰工人家庭,自幼在农村、林场和锯木厂干活,后在坦佩雷一家纺织厂当梳棉工。林纳只上过国民学校,但从小喜爱文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人作家。一九四七年发表处女作小说《目标》,次年又出版小说《黑色的爱情》,并未引起芬兰文坛的注意。但在一九五四年发表小说《无名战士》,接着在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二年连续发表三部曲《北极星下》后一举成名,蜚声文坛,两次荣获芬兰文学基金会的荣誉奖,一九六四年被授予坦佩雷大学名誉博士,一九八○年由芬兰总统任命为芬兰科学院院士,一九九二年在故乡病逝。芬兰原是瑞典的殖民地,一八○九年瑞俄战争后割让给沙俄,成为俄国的大公国。芬兰人民在外族长期统治下历经战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林纳和他的父辈所处的正是芬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斗争十分激烈:十九世纪中叶芬兰发生了以语言问题为斗争焦点的民族觉醒运动,之后又爆发一场反对沙俄在芬兰“俄罗斯化”的大规模签名请愿运动,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佃户和地主之间的“驱逐与反驱逐”斗争,并导致一九○五年爆发全国性大罢工。一九○七年芬兰宣布独立不久,又发生一场国内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也爆发了两次战争,最后均以芬兰战败和割地赔款而告终。《北极星下》就是以这些历史事件为背景,虚构了一个位于芬兰海曼地区的小村庄彭蒂库尔玛村,通过该村三代村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展现出一幅富有民族特色的波澜壮阔的农村生活画卷,真实地反映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芬兰农村的历史变迁。就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这部著作在芬兰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堪称“芬兰农村生活百科书”。《北极星下》共分三部,每一部都可以独立成书。第一部从上世纪末开始,结束于本世纪初。第二部结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第三部一直续写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佃农科斯基拉一家三代人的命运是这部小说的主线。第一部的主人公尤西原是牧师府的长工,为了过上他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从牧师府租了一片荒芜的沼泽地,和妻子一起日以继夜地开荒垦地、砍木伐林、搬石挖沟、排除积水……经过十多年含辛茹苦的劳动,终于将沼泽开垦成一片良田。但尤西并不以此为满足,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盼望有朝一日买下沼泽地,使自己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自由的农民。然而尤西的理想终未实现,不仅如此,他还由于过度劳累,落下终身残疾。后来一部分用血汗开垦出的良田也被牧师收回,而且终日受到被驱逐的威胁,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第二部的主人公尤西的儿子阿克赛里则和父辈不同,思想上不像父亲那样因循守旧、胆小怕事,只求自己过上安居乐业的小日子,他既继承了父母勤劳刻苦、艰苦创业的精神,又有勇敢、坚定、敢于斗争、反抗不公正的一面,而且勇于追求新鲜事物,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村里“解放佃农”的政治斗争,在国内战争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阿克赛里从一个普通农民逐渐成为自觉的阶级斗士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典型意义的。在芬兰历史上描写农民的小说屡见不鲜,在一些作家笔下,芬兰贫苦农民多被描写成落后、保守、意志薄弱、自私自利、性格粗暴、酗酒斗殴、没有礼貌的半野蛮人。他们似乎缺乏人的尊严感,更谈不上反抗意识。而林纳笔下的佃农形象却是富有个人尊严和自豪感的劳动者,性格纯朴、心地善良,即使在逆来顺受中仍保持一颗农民式的清醒头脑。在这方面林纳比那些矫揉造作、炫耀辞令、有“教养”的老爷作家确要高出一筹。除了主人公外,小说里还刻画了一系列个性迥异、栩栩如生的形象,如乐观、幽默、“亦工亦农”的佃农奥托,“有政治头脑”的亚奈,富有同情心的“沼泽皇帝”,“亦农亦商”的基维亚,自学成才的农村知识分子,当地农运领袖哈尔梅裁缝,狡诈自私、佃农制度的卫道士农庄主端宇吕,蛮横专断的大庄园主马格努斯男爵,道貌岸然、口蜜腹剑的牧师夫妇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芬兰农村妇女的刻画也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心。她们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明天,大难当头临危不惧,敢爱敢恨,勇于担起一个女人的责任和义务,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芬兰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通过各式各样个性不同的人物,组成了这幅巨大画卷”中一条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廊。在刻画人物方面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是作者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林纳笔下的人物,首先是一定的社会典型,他们性格的形成与所处的社会地位、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紧密相连。彭蒂库尔玛村贫苦佃农的觉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他们所走的是一条由简单地参与社会生活,逐步迈向一九○五年罢工斗争、以后的国内战争、乃至战后重建国家的道路,这就是历史。作者对待历史抱着严肃的态度,认为“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取决于当权者,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民”,并“以普通工人的眼睛”来看待芬兰近代历史上有争论的事件。为了创作这部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作者研究了大量档案材料、议会记录和有关历史文献,并得出结论:引起国内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土地问题。因此小说所展示的处于两个世纪之交的芬兰社会生活,人民的社会意识的发展以及国内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使这部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有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林纳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语言表达,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尖锐矛盾。同时,林纳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风景描写大师,他的风景描述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往往景中有人,仿佛平淡无奇,但却充满耐人寻味的优美,连一句极普通的话,都是画龙点睛,令人浮想联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作者娴熟地运用民间方言俗语,以幽默诙谐的笔墨描写政客的唇枪舌战、农家的耕耘劳作、村野趣闻、民俗民情,无不为小说增添了浓浓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