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出版说明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东亚金融危机原因的经济分析
第二章 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
第三章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银行危机
第四章 主银行制度与日韩金融危机
——兼论发展中经济金融抑制下的金融制度选择
第五章 东亚金融危机与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败
第六章 东亚金融危机对金融深化理论的挑战
——兼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渐进性
第七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亚三国的紧急救援计划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
第八章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监管
第九章 中国:走出东亚金融危机的阴影
主要参考文献
专栏
4.11998年1月—3月日本政府丑闻
4.2日本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
5.1货币局制度的特征
5.2目前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或地区
7.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亚金融危机的紧急援助
附图
1.1货币的投机性攻击
1.2东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
1.3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短期利率和股票指数
1.4东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共同弊端
1.5泰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1.6东亚国家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1.7东亚国家基础货币的增长和货币冲销
1.8东亚国家的对外信贷债务
1.9东亚国家货币供应与外汇储备的比率
2.1亲善市场的发展模式
2.2东亚分享增长的功能性解释框架
2.31959—1990年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的贸易政策
2.4韩国、台湾和新加坡1960(1953)—1990年宏观政策的实行
2.5韩国、台湾和新加坡TFP增长率和政策效应
3.1东亚国家的利率与世界利率的比较
4.1主银行制度下各个主体关系示意图
5.1稳定性投机
5.2不稳定性投机
5.3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5.4蒙代尔的政策组合法则
5.5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
5.6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5.7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5.8资本完全不流动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6.1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图解
6.2金融深化理论的最新发展理论图解
7.1米德的内外部平衡法
7.2贬值的双重效应
9.1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波及效应
附表
1.1东亚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
1.2东亚国家的货币投机性冲击
1.3东亚国家的国民帐户(1991-1996年)
1.4东亚国家的资本流动结构
1.5东亚国家国际收支中对经常帐户赤字的融资
1.6东亚国家的外债比例
2.1有效政府的职能
2.2东亚国家(地区)的禀赋、政策和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不同方法计算的韩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贡献度
2.4要素经质量调整前后的“四小”TFP的增长率和贡献率
2.5跨国模型计算的1960-1985年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来源
2.6跨国模型计算的1960-1985年经济增长来源的国别或地区比较
2.7东亚国家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1960—1989年)
2.8TFP增长核算的国别和地区比较
2.9模拟的美国和“四小”的人均收入差距、增长收敛速度和时间
2.101965—1990年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的收入分配:吉尼系数
3.1东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化
3.2对私人部门的银行信贷增长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3.3东亚国家或地区境内资本市场规模
3.4东亚国家或地区非金融公司的净资金来源
3.5东亚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储蓄占总储蓄的比例
3.6东亚银行系统危机的本质、原因及解决方式
3.7东亚的银行和信用评级
3.8国际资本新兴市场的融资比较
3.9东亚国家的国际债券和辛迪加贷款融资
3.10东亚国家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
3.11东亚国家或地区不良资产的比例
3.12挽救银行部门所需要的成本估计
3.13东亚国家国际债券和股票的融资部门结构(1990—1994年)
3.141997年东亚国家的外债
4.1银行体制的类型
4.21997年全球十大投资银行
4.3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4.4韩国主要大企业集团经营的产业部门分布
4.5制造业企业财务比率的国际比较
5.1泰国的主要经济指标
5.2国际汇率制度安排的变迁
7.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亚三国的救助承诺及贷款发放情况
7.2泰国的主要经济指标
7.3韩国的主要经济指标
7.4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经济指标
8.1资本负债表内和表外项目的风险加权权数
9.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1996年)
9.2东亚各国和地区汇率的变动情况
9.3中国和东盟国家出口方向的相似度(1996年)
9.4中国出口增长幅度的变化(1998年)
9.5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来源结构(1996年)
9.6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