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高职高专教材哲学导论新编(第二版)

哲学导论新编(第二版)

哲学导论新编(第二版)

定 价:¥26.00

作 者: 章仁彪主编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面向新世纪课程教材
标 签: 理论

ISBN: 9787560820118 出版时间: 2005-08-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449 字数:  

内容简介

  《哲学导论新编(第2版)》力图对哲学与时代、哲学与社会、哲学与科学、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民族传统、哲学与文化、哲学与人生等方面的关系作出富有新意的诠释和思索,对一些哲学基本概念,如存在、思维、时空、和合、真理、逻辑、发展、文化和人格等作了新的镂析和界定,从而既能浓缩人类两千多年哲学思想之精华,又能反映当代人类现实命运之多乖。全书在文风上作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尽可能摆脱哲学理论书的沉闷和呆板,引入散文式的叙述从而大大增加了内容上的可读性。“主编手记”亦为《哲学导论新编(第2版)》独到的一种体裁安排,思路新颖,且大胆涉猎当代科学和哲学进展的前沿课题,以探讨人类博大而深奥的哲学主题。《哲学导论新编(第2版)》可作大专院校开设的哲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社会科学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参阅。

作者简介

暂缺《哲学导论新编(第二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绪论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哲学的世界观本质
    世界观—神话—自然哲学—“爱智慧”—“形而上学”—哲学
    与科学
    二、“通过思维把握时代”——哲学的历史命运
    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黄金时代—沉沦与复兴—政治变
    革的前导—哲学与宗教
    三、“思有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与追问—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
    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天人之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
    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革命的背景
    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新哲学的理论来源
    二、新世界观的创立——创始人的艰辛探索
    文化素养和崇高志向—世界观转变的准备—新世界观的创
    立—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唯物史观的新发现—基本问题的新视
    野—哲学对象的新概论—唯物主义的新形式—哲学使命的
    新方向
    第三节 哲学与当代人类实践
    一、意义的迷失——当代西方哲学的困惑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理性的危机
    —“逃避自由”
    二、“形而上学”的复兴——当代哲学何往?
    重返“形而上学”—东方智慧的启迪—终极意义的追索—哲
    学与人的解放
    三、“伟大的认识工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时代的旗帜
    主编手记:哲学何谓?哲思何往?哲人何为?
   第一章 存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一、存在一个多义的哲学范畴
    本体论和一元论—“存在”的提出—“存在”范畴的演变—人
    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世界的真正唯一性
    二、和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观的历史发展—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评“实在论
    第二节 运动、时空与物质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形
    式的多样性
    二、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的客观性和可变性—时空的有限与无限—时空的属人
    意义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自然的优先性——世界的物质性
    外在自然的优先地位—“人化自然”—“世界Ⅲ”
    二“多”与“一”———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物质结构的多层次性—守护多样性
    三、规律性——物质运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数”“逻各斯”和“道”—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特点
    四、“实事求是”—一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主编手记:存在之谜?本体之源?实践作解
   第二章 意识: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自然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
    一、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物质进化的必然—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意识的产生
    二、社会的产物——劳动和语言的推动
    劳动的决定作用—语言的推动—驳意识起源的唯心论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符号和物质的反映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的生理过程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
    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意识本质与思维模拟
    思维模拟—人机大战—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并创造客观世界
    一、意识的能动性——意识问题上的辩证法
    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二、“心-身关系”与哲学的“思有关系——主客观的统一”
    “心—身、灵—肉”关系—形神之辩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必要—主客观的
    辩证统一
    第四节 意识的形式和结构:心理学的启示
    一、知情意——意识的丰富形式
    认知—情感—意志
    二、关于潜意识——意识的深层基础
    潜意识—精神分析学
    三、自我意识——个体独立的标志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主编手记:谁是人脑“软件”(思维)的终极设计者?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存在的辩证本性及总特征
    第一节 存在的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联系的
    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本质是新陈代谢—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发展的自组
    织理论
    三、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是历史过程—发展是可持续过程
    第二节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辩证法的起源—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二、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形而上学发展观的产生—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辩证法
    和诡辩法
    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论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
    一、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
    一性和对立性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三、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矛盾问题的精髓
   
    主编手记:“和而不同”——东方智慧的辩证法
   第四章 变化与否定:发展的形态与道路
    第一节 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一、事物的质、量、度
    事物存在的固有的规定性—事物的质—事物的量—事物的
    度
    二、发展的形式与状态——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互相渗透—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
    性—质量互变规律的多样性
    三、方法论意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适度原则—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
    发展原则
    第二节 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肯定和否定—辩证的否定观
    二、否定的否定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的内在根据—波浪式前进
    与螺旋式上升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否
    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一、联系中的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形式与内容—现象和本质
    二、发展中的因果性,事件性,过程性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
    主编手记:变易、否定——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五章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运动
    第一节 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一、世界的可知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思有同一性—庄子的责难—休谟问题—康德的批判—对不
    可知论的驳斥
    二、知行之辩——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探索
    知行之辩—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特点—知行关系在
    近代
    三、认识论的革命——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先验论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革命—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
    第二节 基于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实践第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含义—实践的本质—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辩证运动:认识作为充满矛盾的过程
    一、实践与认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从认识到
    实践的飞跃
    二、认识的总过程——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无限的认识过程—方法论的意义
    三、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思想路线的依据
    认识中的矛盾—经验论—唯理论—反对片面性—认识论与
    党的思想路线
    主编手记:认识何以可能?———人类(实践)可以可能?
   第六章 真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观的唯物论
    一、真理观的历史发展——从“符合论”到“融贯论”
    古希腊的符合论—中世纪的“天启说”—近代认识论的真理
    观—德国古典哲学的融贯论
    二、客观真理论——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驳“主观真理论”—析后现代多元论—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三、真理标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标准问题—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实践标准与
    逻辑论证—真理与价值
    第二节 真理的具体性:坚持真理观的辩证法
    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真理存在于过程中
    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反对绝对主义
    和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信仰主义与虚无主义
    二、真理总是具体的——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具体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三、真理存在于认识的过程中——在比较中发展真理
    “意见”与真理—“偏见”与“成见”—谬误和真理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逻辑:获得真理的有效方法
    一、从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
    逻辑—形式逻辑—现代逻辑—辩证逻辑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
    三、辩证逻辑的根本原则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辩证逻辑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主编手记:人在旅途——“林中路”上寻真理
   第七章 劳动(实践):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一节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锁钥
    一、社会历史观的漫长探索
    科学的历史观何以可能?—天命史观—英雄史观—“历史
    理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劳动是人和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劳动创造人—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
    础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二、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三、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结构
    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系统的基本构成—经济、政治、文化
    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唯物史观:社会认识的科学方法论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的扬弃
    “历史哲学”的扬弃—历史相对主义—分析历史哲学—文化
    形态史观—唯物史观是研究的指南
    二、偶然、必然、自由-历史的辩证法
    偶然、必然、自由—“善”与“恶”的对立统——跨越“卡夫丁
    峡谷”—“历史人学”批判
    三、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类实践的主体性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特殊性—人的行为的主体选择性—
    “发展”:跨世纪的时代课题—社会实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
    性的统一
    主编手记:人类正在迈向新的纪元
   第八章 社会规律: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内在的必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二节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新贡献—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斗争及其历史
    作用—阶级分析方法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无产阶级
    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第三节 科学技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一、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生产劳动实践
    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基本实践之——科学技
    术的性质—科学技术的一般特点
    二、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社会的科学化和科学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也是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世界观和
    文化教育功能
    主编手记:语词新释——阶级、族性、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人:历史运动的主体和创造者
    第一节 人的本质: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论——东西方的不同探索
    中国哲学的“人性”说—西方哲学中的“人论”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
    第二节 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及人的价值——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范畴
    价值—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主客统——社会价值—个人
    价值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贡献与获取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
    ——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条件——主客观的统一
    社会客观条件—价值目标—知识手段—实践途径
    第三节 人的作用:群众与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力的辩证
    性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三、历史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殊性—主体选择性—历史发展史中的
    “合力论”
    主编手记:人是什么?——永无止尽的探索
   第十章 人生:现状反思与理想追求
    第一节 从世界观到人生观:认识世界与实践人生
    一、析万物之理与解人生之谜——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二、人生态度及其简析——享乐、禁欲、乐观、悲观和虚无
    享乐主义—禁欲主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虚无主义
    三、寻找超越之途——东西方人生态度比较
    人生观的多样性及比较—寻求超越之途
    第二节 人生真谛:困惑与希望
    一、自我与他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认识自我—自我与他人—利己主义一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二、生存与死亡——思考与超越
    对生与死的认识—对死亡的反思—超越死亡
    三、过程与结果——选择和责任
    人生即选择的过程—后果与责任
    第三节 人的理想境界: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
    一、理想人格的塑造—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圣贤之道析
    理想人格—儒家的“成人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
    二、全面发展的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人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经济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对立统
    ——人的发展是享受和创造的统一—个体与其类的协调一
    致
    三、现实的人生理想——科学论证和哲学基础
    自由人格的联合体—现实的人生理想
    主编手记:走出虚无——“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意识:人类发展的标志
    第一节 文化:人的创造
    一、文化的含义——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广义文化即人化—文化外延—狭义文化
    二、文化的变迁及其原因——人与自然、社会及外部环
    境的互动
    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
    三、狭义文化的基本形式及其核心——科学、艺术、伦
    理和宗教
    四、种基本形式—科学—艺术—伦理—宗教—哲学是文化的
    核心
    第二节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另一特点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三、社会意识的层次结构
    社会意识系统—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
    识形式—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第三节 文化的发展:立足民族传统走向现代化
    一、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系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
    统一
    二、文化的普同性与特异性——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文化的变异—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三、现实的文化发展之路——立足民族传统,走向现代化
    传统—现代化—现实的文化发展进程
    主编手记:文化与文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结语 共产主义:自由的实现和人类的解放
    一、真善美的内在统一
    自由—马克思对自由的探讨—哲学上的自由—自由个性
    二、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人类解放的道路—社会进步方式的探讨—邓小平理论—体
    制变迁和价值冲突—社会形态的三阶段论—社会进步的指
    标—理想与现实
    主编手记:“道法自然”——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附录:请给“爱智之学”更多一些美感
    ——漫谈哲学教科书的文体改革
   后记
   

本目录推荐